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归义非唐 > 第307章 其鹿将失

第307章 其鹿将失(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来说也不差。张淮深在西域站的越稳,他就能依靠丝绸之路获利更多。思绪间,他们已经走下了凤凰山,各自骑上了军马。山下两侧绿意盎然,夏风吹过,麦田如绿色地毯般起起伏伏,异常好看。“还有一个月就收割夏麦了,届时得抓紧播种粟麻等作物。”临州是两年三熟的地区,加上又是河谷,自然要比陇右其它地方温暖些。田间,不少百姓正蹲着除草,而凤凰山脚下则是有许多前来割猪草的老人。“节帅!”瞧见刘继隆从国殇墓园下来,这些百姓都会自发的朝刘继隆打招呼,隔着老远作揖。刘继隆在马背上对他们招手回应,双方脸上笑容洋溢。不多时,刘继隆在百余名精骑的护卫下向狄道城赶去。官道两侧都停放着牛车、挽马车,一眼看不到边,可见狄道使用畜力之多。不止是狄道,可以说整个陇右的畜力都比较多,每户百姓都能分到一匹挽马或一头耕牛。哪怕那些刚刚被安置好的百姓,也能在安置下来后,获得同样的畜力。若是放在战时,陇右绝不可能有那么快的发展,但这几年的太平让陇右高速发展起来。牛马牲畜及家禽数量每年剧增,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吏治清明。事实证明,只要分配公平,便很难出现极大的贫富差距。如长安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绝不可能出现在陇右治下任何一处地方。盘子小,刘继隆能看过来,人心也没有变化的那么快,加上平民子弟读书当差,官吏们也担心被身为军属、官属的百姓密奏举报。在官员兵吏人人自危的情况下,陇右可谓清明。对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百姓来说,陇右与那些读书人口中的“天下大同”毫无区别。不过只有刘继隆自己清楚,所有的清明都只是暂时的。人亡政息,这才是历史上不断重演的四个字。任凭你能力通天,但只要子孙出了个蠢货、坏蛋,所有的政策都将推倒重来。想到这里,刘继隆也不免想到了自家的两小子。不过没给他太多思考的时间,他们便已经策马进入了狄道城内。城内铺设的青石砖,还有专门打扫街道的孤寡鳏独,因此还算干净。街道上人流不少,见到刘继隆后,纷纷朝他作揖问好。进入城内之后,刘继隆就没有城外那么从容回应了他只能走街道中间的官道,快速穿过了街道后,在都护府前下马入内。半盏茶后,他们穿过大门与正门,来到了正堂厅中。高进达和崔恕正在处理政务,瞧见刘继隆来了,二人纷纷起身行礼,接着坐回位置上继续处理政务。刘继隆目光看向高进达桌案,桌上堆了许多州县送来的图籍。各州县乡村的人口、耕地都需要实时登记,这也是刘继隆养那么多官吏的原因。大唐所养官员不过一万八千余人,胥吏数量不明,而陇右不分官吏,吏可擢为官,官亦可贬为吏。有品秩为官,无品秩为吏,这就是陇右的规矩。吏三年无功且有过者裁汰,无功无过则保留,有功无过者拔擢为从九品下。在这种制度下,上升通道一直存在,且竞争十分激烈。刘继隆看了看文册内容,这才发现是三月的各州县图籍。望着这些图籍,他脑中想到了皇帝李漼想向陇右索要图籍的事情,不由轻笑。高进达疑惑看向他,他又急忙摆手示意他快些记录。这样过了半个时辰,高进达才将十四州人口田亩等数据记录在案。“如何?”刘继隆亲手为他斟茶,高进达受宠若惊,连忙用手指叩首表示感谢。这些小动作,都是刘继隆教他们的,不然动不动就作揖,这未免太郑重了些。“十四州人口为十八万六千二百五十三户,七十五万三千二百六十七口,熟田八百余八万六千四百五十二亩,垦荒田为三百四十五万一千三百三十三亩…”高进达将情况汇报结束,这才端茶抿了一口,接着对刘继隆说道:“这几个月涌入的人口不仅没有因为战事停歇而变少,反而越来越多,这还真是奇怪…”“并不奇怪,但也很快会结束了。”刘继隆笑呵呵回应着他,同时起身走到自己的位置上。他从上锁的柜子中取出三封书信,返回后递给高进达。高进达接过后将其打开,而三份信分别是张议潮、封邦彦、杨知温所写的书信。其中除了讲述皇帝李漼的那些言论外,还有朝廷如今所面对的一些事情。在这些事情之中,度支钱粮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朝廷取消了九厘税不假,但百姓此前积欠的赋税却依旧需要缴纳。这其中,天下各州县,共欠往年夏秋赋税三百五十万五千七百一十四万贯匹。三百多万贯看似不多,可若是平摊到河北、陇右两道百姓头上,那就是大唐每户百姓都欠着朝廷几十钱。更何况这还需要刨除世家、庶族们,因此每户百姓积欠上百钱是常态。若是一个道的百姓没有积欠,则有其它道的百姓积欠。总而言之,三百五十五万贯匹的积欠还需要收上来,而官吏们的催缴带来了新的贪腐,百姓依旧忍受着朝廷的盘剥。唯有偿还了这笔积欠,百姓们才能回到大中十一年的环境。不过到时候他们需要面对的,就是庶族们哄抬物价导致的高价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杂物了…“朝廷免除九厘税,却又加重其余杂项,届时督管这些杂项的庶族们,岂不是只能抬高价格?”高进达与刘继隆学习那么久了,这种简单的经济问题,自然难不倒他。在他看来,朝廷这是在挑拨庶族与贫民的关系。“这是裴休想出来的办法,倒也是难为他了。”刘继隆忍不住摇头,只因他从裴休昔年整顿漕运时就看出了裴休有理财的天分。只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