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归义非唐 > 第139章 分道扬镳

第139章 分道扬镳(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不在意去哪,只要跟着刘继隆,去哪都行。  

见他们不断走出来,张昶眼底也流露不舍,忍不住走上前对刘继隆道:“刺史,有家眷的弟兄倒也罢了,可这些兄弟都是孤身,节度使也会体量的!”  

“刺史,将我们带上吧!”  

“对啊刺史!!”  

见张昶为他们说话,这些孤身的将士纷纷开口,  

面对他们,刘继隆深吸一口气道:“我去寻节度使,若是事成,愿意随我去的弟兄就来东大营操训!”  

“是!!”将士们回应的声音很大,几乎要把力气都用尽。  

如此场景,说不感动是假的。  

“去牵马来,我去城内找节度使。”  

“是!”  

刘继隆对张昶吩咐,张昶拉上斛斯光他们,很快为刘继隆牵来了一匹马,而他们几人也各自牵着马,显然要与刘继隆一起去。  

刘继隆没有阻拦,而是翻身上马,带着他们往昌松赶去。  

五六里的距离,对于他们来说,也不过就是一刻钟的时间罢了。  

随着他们纵马冲入城内,昌松城内的情况也映入眼帘。  

春种已经结束,昌松城内的百姓们正在按照衙门的政策,对自家院子进行修补。  

见到刘继隆他们,许多孩童都小跑追逐,笑声若阳光,驱散了昔日的阴霾。  

街道变得整洁,许多屋舍没了主人,因为这半个月时间里,张淮深一直在往昌松、番和迁徙番将、番兵及其家眷。  

不多时,他们勒马昌松衙门前,纷纷下马走入衙门。  

穿过院子,他们见到了在正厅与李仪中、索勋等人议事的张淮深。  

令人诧异的是,陈靖崇和酒居延竟然也出现在了衙门内。  

“刺史!”  

见到刘继隆,陈靖崇连忙起身,脸上笑容完全藏不住。  

酒居延也在陈靖崇起身后跟上,毕恭毕敬的对刘继隆作揖。  

“节度使…”  

刘继隆带着张昶、斛斯光、马成、李骥四人走入正堂,对高位的张淮深作揖行礼。  

见他们来的匆忙,张淮深眉头微皱:“你们这段时日都在东大营练兵,如今突然赶来,想必不是来找我叙旧的…说吧,什么事?”  

张淮深的开门见山,令张昶四人面面相觑,但刘继隆却沉声道:“山丹军中的弟兄得知我要前往陇西,部分孤身兄弟希望与我同去,请节度使成全…”  

“刘继隆,你过分了!”  

张淮深还没开口,索勋就忍不住站了起来。  

他眉头紧皱,面容不善道:“这昌松城中汉丁不过五千余口,你已经募去八百余人,现如今又要带走山丹的兵卒…”  

“你别忘了,山丹的兵卒是节度使东征时留下的老卒,而不是你新募的兵卒,更不是你的私产!”  

索勋所说的话都是有根据的,山丹军老卒一千二百人,新卒三千人,这其中五成老卒从沙州起义开始就跟随张议潮的。  

剩下五成中有三成又是张议潮东征时在瓜州所募,刘继隆也是在那时参加的义军。  

再往后,张议潮二次东征,收复甘、肃二州,最后停留山丹,将第三团和其它四个团留在了山丹,形成了山丹军的底子。  

可以说,山丹军一开始就是张议潮麾下的老卒,这点从张淮溶就任山丹,城中几名校尉的姓名也能看出。  

张淮涧、张淮满、张淮沂及索氏两名校尉节制了当时的山丹军五个团,而刘继隆当时虽然是别将,但只和第三团相熟些,也远远算不上是他的兵马。  

只是后来祁连城之战、张掖之战、三次东略不断有人战死,不断招募新人,使得山丹军扩充至二十个团。  

饶是如此,其中有十五个团都是半年前招募的新卒,而老卒中有七成都是张议潮东征留下的兵卒,只有三成是被刘继隆补员的兵卒。  

索勋这么说,无非是不想刘继隆把这支军队带走。  

毕竟今日说带走孤身之人,谁知道明日他会不会带着整支山丹军南下?  

哪怕山丹军的家眷都在瓜、沙、甘、肃等州,可索勋还是不放心。  

“行了…”  

张淮深幽幽开口,索勋皱眉看向他,神色不解。  

面对他的不解,张淮深选择了忽视,因为他清楚刘继隆带不走山丹军。  

陇西的局势复杂,哪怕刘继隆在山丹军中威望极高,可山丹军大部分都是有家室的人,又有几个人愿意抛下现有的一切,跟随刘继隆去陇西呢?  

“我给你三日的时间,你把这些人报上来,但甲胄要留下。”  

张淮深还是选择了让刘继隆带走山丹军中孤身的将士,不过他没有让刘继隆连人带甲的把人带走,毕竟他已经给了刘继隆两千余套甲胄和数万石粮食。  

“谢节度使!”  

“谢节度使…”  

刘继隆感激作揖,张昶等人也纷纷作揖,十分感激。  

“三日后,李仪中率两千张掖甲兵随你南下收复兰州,好好准备吧。”  

张淮深眼神复杂,刘继隆听后颔首:“末将告退!”  

话毕,他带着张昶他们走出了衙门,而索勋也在他们离去后,立马对张淮深作揖道:  

“节度使,敦煌那边知道了您的作为后,必然要弹劾您,您已经给刘继隆足够多的帮助了!”  

他的语气带着几分怒意,毕竟相比较刘继隆,他得到的东西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张淮深调昌松两千余套甲胄给刘继隆不说,又调了几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