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归义非唐 > 第80章 西北孤忠

第80章 西北孤忠(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白敏中缓缓作揖,而站在一旁的六旬官员也适时走出来作揖道:  

“陛下,幽州传来消息,卢龙节度使周綝薨于任上,军中表请以押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张允伸为留后。”  

“周綝死了?”李忱皱眉,语气不免有些不耐烦:“死因查清楚了吗?”  

李忱如此不耐烦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卢龙镇作为河朔三镇中位置居北的藩镇,其马军可谓犀利。  

不过也正因如此,卢龙镇的军头与魏博、成德的牙兵一样跋扈,每隔几年就会闹着驱逐节度使。  

近些年来,除了张仲武在任时间长些,其它节度使都免不了被驱逐的命运。  

前任节度使张直方作为在任九年卢龙节度使张仲武的儿子,结果仅仅继任几个月就被驱逐。  

这周綝便是卢龙军中军头在驱逐张直方后所推举出来的新任节度使,结果在任也不过一年时间就突然死了,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的死因。  

“罢了,便委任这张允伸为留后吧…”  

李忱忍下这口气,最后还是摆手同意了卢龙军头推荐的人选。  

事情商议落幕,李忱便端茶示意诸臣退下。  

诸臣见状唱声退下,而与此同时的高进达也随宣政殿群臣退出了大明宫。  

在离开前,他回头看了一眼建福门,心中激动不言而喻。  

耗费近两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将瓜沙光复的消息上奏给了长安。  

尽管长安对于他来说无比繁华,可现在的他却归心似箭。  

若非朝廷对瓜沙义旅的嘉赏还需要时间讨论,他恨不得现在就带着众人返回沙州。  

好在大唐并未让他等太久,不过半个多月,对沙州嘉赏的旨意便传到了他的手中。  

面对朝廷正式授予张议潮担任沙州刺史兼沙州节度使的圣旨,高进达没有留恋长安,而是在上表礼部后,便带着身边的六名沙州弟兄踏上了回乡之路。  

在他踏上回乡之路的同时,一支队伍终于在磨蹭中抵达了山丹城。  

“山丹右果毅都尉李仪中,见过刘果毅!”  

西北寒风中,身穿甲胄,外套绣衫的一名武将对面前的刘继隆谦卑作揖。  

论起年龄,李仪中还痴长刘继隆八岁。  

但论起军功,刘继隆完全碾压面前的李仪中。  

二十五岁的李仪中虽然在此之前担任别将,但其功劳主要是跟随张议潮解放沙州,收复瓜州和肃州。  

功劳看似很大,但实际上都是跟着主力捡功劳。  

正因如此,他才将姿态放的那么低,不然以他的性格是断然不会对刘继隆如此谦虚。  

“李果毅舟车劳顿,我已经让人为你与弟兄们打扫好了院子和营房,羊肉也已经烹煮上了,回到院子后不久就能吃。”  

面对李仪中,刘继隆表现得爽朗大方,一副没有心眼的模样。  

哪怕李渭针对过他,可他毕竟收了李渭的钱,况且现在也不是内斗的时候。  

他与李渭的恩怨日后再算,如今要做的是安抚好李仪中,让他不能耽误山丹发展。  

“李骥,带李果毅和兄弟们入城!”  

刘继隆对李骥吩咐一声,李骥闻言上前对李仪中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  

李仪中对山丹情况不熟悉,但他从城门口这群人的举动来看,不难猜出刘继隆已经将山丹经营的铁板一块。  

好在他来山丹之前便被其父提醒过,此行争权是不可能了,镀金倒是问题不大,所以并没有冲撞刘继隆。  

作揖回礼后,他便带兵跟随李骥走入了山丹城内。  

刘继隆与张昶等人坐在马背上观看着四百兵卒的队伍,脸上露出满意之色。  

四百兵卒有近二百人是身披扎甲,剩余则是身穿皮甲。  

在河西其余三州的支持下,想要把这二百多人装备起来并不困难,估计在开春前就能结束。  

届时这群人也可以合理的派往祁连城、龙首山,亦或者驻守山丹城。  

至于刘继隆,他已经开始为东略凉州做准备了。  

望着眼前缓缓入城的兵卒队伍,刘继隆笑呵呵的开口道:“有了他们,我们也就可以放心东进了。”  

“我们向凉州派出的塘骑回来没有,有没有带回什么消息?”  

他头也不回的询问,张昶颔首道:“十三个伙都回来了,没有死伤。”  

“番和距离我们一百五十里,前往当地有两条路,南边的那条路长一百四十里,越过焉支山后便能看到远方的番和城,没有太多部落放牧,而且他们在焉支山内布置有烽火台。”  

“北边的那条路长一百六十里,出焉支山后便是凉州草原,草原上有不少驻牧留下的痕迹。”  

“以塘骑回禀的情况来看,番和城北边的草原,最起码有四五个千人部落,牧群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张昶将情报说完,刘继隆也调转马头示意他们进城。  

“第一次出手必须要得到足够多的牲畜,不然等他们有了警惕再出手,收获也就不大了。”  

“这焉支山的积雪什么时候融化?”  

刘继隆询问,张昶也连忙回应:  

“城内的牧户说,通常要到三月才能融化,二月虽然也能走,但沿途没有可供军马和牧群啃食的牧草。”  

“这一百六十里路,要是驱赶牧群,起码得走五天才行,没有牧草很难保证所有牲畜能活着走过焉支山。”  

“不走焉支山,便只能走北边的甘州草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