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全面升级(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地球大气层!  

它的表面重力达到了0.07米每二次方秒,约有地球的140分之一,逃逸速度则达到了230米每秒,也即必须要达到这个速度,物体才能挣脱它的引力场。  

对于这样一颗具备相当程度宏观引力的庞大星体来说,要将其纳入到曲率空间之中,进行超光速航行是十分困难的。幸好李青松现在已经不是引力初期,相比起那时候科技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对于引力的了解和掌控也更加深入,才能做到这一点。  

之所以在此刻引力阶段却又造了一颗飞星,原因也很简单。  

通过之前在那个恒星系之中的勘察,李青松已经确定了灰虫文明的驶离方向,下一步便将展开长途追踪。  

这一次追踪必将耗时长久。因为对应灰虫文明此刻科技程度的超光速航行速度约为5.3倍光速,而此刻李青松所能达到了的航行速度仅为4.2倍光速而已。  

自己只能依靠更长时间的持续航行、更少次数的星系停靠来缩短双方距离。  

同时在航行之中,李青松也必须要维持科技的正常发展,以达到在追踪到灰虫文明之时,将科技差距缩短到可接受程度的地步。  

如此,一颗飞星便十分有必要了。  

此刻一切已经准备完毕。  

那么…起航!  

庞大的舰队连带着这颗飞星,开始了面对恒星引力场之外的加速。短短几个月时间而已,那颗原本明亮的恒星已经退化为了一个光点。  

伴随着一阵光影闪烁,这庞大的舰队和那颗飞星一同消失,进入到了曲率航行阶段。  

曲率空间之中的环境是极为稳定的,同时大部分居住飞船、科研飞船、试验飞船和飞星、空天母舰等也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正是适合人员大规模流动以及展开科研的好时候。  

经历了之前种种生死危机,数次在灭亡边缘游走,不仅李青松,他旗下的智慧生命们也涌现出了进一步发展科技的强烈愿望。  

这些愿望最终汇聚到了各种族科学家们身上,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真切的体现。  

完全无需任何动员,无需任何鼓励,当李青松宣布新一轮大规模科技研发工程正式开启之时,他们便如同过年一般,欢呼着,雀跃着,迫不及待的冲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密集到如同蚂蚁一般的运输船降临到飞星上,将一项项物资取走,又分别运送到了一艘艘大型科研船上;  

曲率空间之中,那有意控制着能量释放程度,不至于对整体航行稳定造成影响的各种爆炸、对撞、碰撞、高温、高压等等过程接连涌现,似乎永无停歇;  

除李青松之外,各种族的科学家们来到科研船里后便直接将这里当成了家,动辄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都不回家一次。  

一艘又一艘的大型居住飞船之中,承担着科研人才培养任务的各所学校,众多教师辛勤耕耘,无数学子终日埋首于学习,不问窗外事。  

在这全民呼吁提升科技的氛围之中,学校这种机构更是有了一种堪称神圣的意味。便连各种难以彻底杜绝的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都会有意避开学校。普通行人在路过学校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降低声音,放轻脚步,生怕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学习。  

在这种情况之下,各学科、各领域的后备人才更是如同井喷一般出现,然后如同滚滚江河一般,汇入到众多科研飞船组成的汪洋大海之中,为李青松的科技发展贡献着力量。  

在这种万众一心的科技发展氛围之下,仅仅几十年时间而已,第一项重大突破便即出现。  

能源科技!  

引力级别的科技程度,主要能量来源在于重元素聚变。也即,不仅氢元素、氦元素,排序在此之后的锂铍硼碳氮氧氟氖,一直到镁,都可以进行聚变。  

如此,物质的能量转换效率便极大提升,甚至于能达到将总计4的质量转换为能量的程度,比之前仅能进行氢氦聚变之时超出了三倍!  

而现在,引力科技进一步发展,在磁约束室内,李青松能达到的温度和压力进一步提升,聚变难度则进一步降低,于是李青松一举将镁元素之后,铝硅磷硫四种元素也全部纳入到了聚变链条之中。  

如此,总的质量转换效率一举提升到了5.2左右,等技术进一步成熟,更是有希望达到6左右。  

这便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度提升了50左右,原来仅能释放出两份能量的燃料,现在则有望释放出三份!  

能源科技同样也是一整个系列,多个科技领域的共同进步才促成的,譬如更先进的材料、更精密的引力控制、更精密的磁约束系统等。  

而这,同样也为其余众多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可能性。  

于是在能源科技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常规离子推进、高速扫描雷达、空间曲率检测、引力波通讯、重力炮功率,乃至于能量炮、星际地雷与导弹,等等等等,几乎所有领域的科技都逐一出现突破。  

就像是在严寒之中被压制了一整个寒冬,而此刻春天终于到来一样,此刻的科技发展势头完全可以用万物勃发,生机勃勃来形容。  

这种种科技汇聚起来,终于让李青松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将现阶段所有飞船,无论它是空天母舰还是居住飞船,无论运输船还是科考船,无论木星级战舰还是最小型的,总质量仅有1.5吨,甚至不如某些较大卫星的无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