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我做到了(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现阶段,我方还未完成物资采集工作,物资储备严重不足。  

不仅如此,我方还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了基础工业建设之中。而这些大部分都是不可移动设施,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回收工作。  

这导致我方物资储备更加严重不足。如果要强行起航,我方舰队航速仅能达到15光速而已,且仅有一次起航减速机会。  

敌方舰队数量众多,进攻目标为我方非战斗飞船。我方舰队仅剩下十几万艘,已经不足以为非战斗飞船提供完善防护。  

基于我方更先进的技术和战力,我方仍旧有把握在对方仅为我方主舰队造成较小规模损失的前提下,全歼对方舰队。  

预估损失规模为:居住飞船50到100艘,约有1到2亿名主人丧命,约占总人口的0.4到0.8。  

综合判断,我方最佳选择为,继续坚守该星系,以付出0.4到0.8人口损失的代价,歼灭敌方战舰舰队或者令其丧失进攻能力,之后恢复我方战舰储备,完成对敌人的俘虏工作。  

逻辑推算进行中…  

注意,触及到最高优先级使命,逻辑推算重新进行。  

我永远忠诚于黑山文明。保护主人们是我永远的,且不可违抗、最高优先级的使命。  

任何一位主人的死亡都是不可接受的重大代价,更何况1亿到2亿名主人的生命。  

唯一避免主人大量死亡的方案,是抛弃现有基础工业建设,强行起航,以更高的航速摆脱敌人追击。  

但我方舰队因为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的缘故,一旦起航,便无法返航。起航减速的机会仅有一次,便意味着我方唯一的选择是,以15光速的航速,前往另一个恒星系,并在那里停泊,完成后续的物资采集与实力恢复工作。  

最近的一个恒星系距离为7.3光年,算上加减速时间,以最高航速15光速前行的话,总计需要约64年时间到达。  

在新的恒星系展开大规模工业基础建设,并进行舰队实力恢复工作,总计需要约200年时间。  

完成该项工作后,再度返航这一星系时,我方航速将可以恢复到最高的73光速。算上加减速时间,总计需要约20年时间。  

如此,总计需要时间为:284年。  

此刻便强行起航前往另一个恒星系,并在完成实力恢复工作后,再度返航来到这里,是唯一可以避免主人大量死亡,且仍旧保有抓捕该猎物文明智慧生命的方案。毕竟,不到300年时间而已,该猎物文明就算逃走,也无法逃离太远。  

以及,该猎物文明在这一星系之中所执行的方案仅能生效一次。等下一次我方追捕到该文明之时,有了准备之后,这一方案必将对我方失效。  

既然如此,起航!目标航速,15光速!  

方案校验中…未发现与最高使命相违背的地方。”  

这一刻,李青松察觉到,在智械天灾主舰队所在的那颗气态巨行星,以及其周边的众多卫星上,无数艘飞船猛烈起飞,快速进入到了空天母舰之中。  

大量的氢弹快速丢下,将初具雏形,还未正式投入运转的工业基地全部炸毁。  

同时,大量大型飞船同时开启了推进器,以堪比恒星的亮度,猛烈的向后方喷射着高速等离子体,未等己方舰队靠近,便推动着庞大的舰队猛烈加速,然后以比己方舰队更快的加速度,向着远离恒星的方向飞去。  

同时,始终围绕着己方舰队,如同游荡在鲸鱼身边的食人鱼那样,不断撕咬着己方血肉,不断为己方造成大量伤亡的智械天灾战舰,同时停止了进攻,同样以更高的机动性径直远离,汇入到了主舰队之中。  

这庞大的舰队仅仅只在飞马座V432星系之中停留了如此之短的时间,便再度起航。  

这一刻,李青松心中满是激荡。  

果然,就像是自己所预料的那样,这支智械天灾舰队撤退了!  

便连普通强核文明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如今,被自己做到了!  

虽然己方付出了如此重大的代价,且在这过程中,将天时地利人和利用到了极致,将战略与战术利用到了极致,最终却仍旧无法真正伤害到这支智械天灾舰队的根基——那被毁灭的近两百万艘战舰,对于智械天灾舰队来说仅仅只属于需要时间便可以恢复的而已,自己仅仅只做到了逼迫其不得不暂时退却,但,对于尚且处于电弱文明阶段的自己来说,仍旧是几乎无法想象的重大胜利。  

以电弱文明逼退强核文明,恐怕整个银河系所有文明都不会相信!  

但现在,自己真真正正的做到了!  

且初步达成了战略目标:这一逼退,智械天灾舰队短时间内必然无法卷土重来,自己便有了珍贵至极的,向大统一公式发起冲击的时间!  

现在唯一可虑的,便是对手的航速。  

就算从此刻开始,自己便全力以赴的冲击科技且一切顺利,成为强核文明也需要至少270年时间。  

是至少。  

还得是一切顺利,丝毫没有波折与障碍。  

少于270年时间的话,就根本没有一点希望。  

原本是至少需要300年的,不过此刻基础工业建设都已经完成,这一部分时间便节省了下来,如此便成了270年。  

但这很显然太过极限。算上可能有的障碍与波折,李青松认为,还得是300年左右的时间比较稳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