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真枪实弹(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总数7.5万艘这个数字,是李青松结合当前自身最大意识连接数,以及对应的工程力量、科技水平等,综合测算得出的。  

这个规模的舰队,几乎是自己当前能支撑的极限了。  

这些年来,李青松的最大意识连接数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女娲AI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一直在缓慢提升之中。  

虽然再没有过之前那种直接从一千万暴涨到一亿的巨大提升,微小的,譬如每次百分之零点几的提升却始终都有。  

几乎每一代新培育的克隆体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提升。  

这种情况下,李青松此刻的最大意识连接数已经提升到了1.2亿。  

李青松认为,正常的群居型智慧文明,其总人口数和完全脱产,从事军工及战斗相关的人口的比例,最高可以做到大约一百比一的比例。  

也即,一个1.2亿人口的文明,可以支撑大约120万名军事相关人员。平均下来,100个人才能养得起一名军人。  

毕竟军人是完全脱产的,自身不生产任何资源,却能消耗大量的资源。  

飞船的燃料、装备的制造、人员的工资,哪怕是用于研究的电力、设备等等,哪一个不是贵到了天上。  

100个人养得起一名军人,这还是在科技高度发达,资源高度充裕,生产力高度提升的情况之下。  

这百分之一的军事相关人员,其中承担后勤、维护、生产、科研、训练、文职的人员又要占走绝大部分,一线战斗人员和总军事人员的比例,大约在1比50左右。  

也即,50名军事相关人员,才能支撑一名一线战斗人员。  

如此,这个总人口1.2亿的文明,120万名军事相关人员,大概可以支撑2.4万名一线战斗人员。  

算上轮休、轮换等因素,这2.4万名一线战斗人员就算全部操纵水星级战舰,按照一艘水星级战舰需要八人来控制,也仅能支撑起一支3000艘水星级战舰的舰队。  

但不要忘了,一艘水星级由八名克隆体来操作,这是李青松才能做到的。换做普通智慧文明,恐怕至少要16人。  

于是舰队规模便再度缩水,变成了仅有1500艘。  

换做地球级战舰的话,李青松需要688名克隆体操作,普通文明至少也要1300人,那就只能支撑不到20艘了。  

但对于李青松来说,情况又有所不同。  

原因很简单,李青松麾下的克隆体社会是完全畸形的。  

整个社会,除了科研、军事以及基础维生之外,几乎没有其余消耗。  

没有工资,没有娱乐,没有休闲,没有浪费。  

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率几乎到达了极限。  

在这种情况之下,有效总人口虽然仅有1.2亿,但李青松却可以支撑起1200万名军事产业相关人员的消耗,比例达到了一比十,比普通文明超出十倍!  

这1200万名军事产业相关人员,又能支撑起大约120万名一线战斗人员,比例仍旧是一比十,超出普通文明五倍!  

总的加起来,便是五十倍。  

按照这种算法来算的话,李青松此刻虽然仅有1.2亿人口,但单单就军事层面来说,大致能做到相当于一个拥有60亿人口的普通智慧文明。  

事实上,李青松认为,更准确的预估应当是在100亿左右。  

原因很简单,普通文明做到上面的比例,是基于整个文明团结一心,极大降低内耗和浪费的情况之下。  

稍微浪费一点,支撑同样比例的一线战斗人员,总人口规模就将提升许多。  

如果再算上科研层面、工业能力、单个有效人口的贡献度以及其余诸多方面综合来算的话,李青松甚至认为,这个数字还将提升三倍,要一个拥有300亿人口规模的普通文明才能与自己相比。  

正因如此,李青松才敢在仅仅有1.2亿有效人口的此刻,便敢于建造一支总规模在7.5万艘各式飞船以上的庞大舰队!  

这个目标是如此之宏伟,如此之庞大。就算李青松,也不得不全力以赴。  

在他的控制之下,整个木星系统真正陷入到了忙碌之中。  

总数约2.2亿名克隆体轮换着休息、工作,确保着每时每刻都能有1.2亿名克隆体在工作岗位之上。  

众多新建的矿山之中,在玉皇AI的统一协调之下,在无数克隆体们的维护与决策之下,无数台机械轰鸣着,大量的矿产源源不断的产出,然后就地接受加工,再顺着铁路线或者来到太空电梯基地,或者来到另外的工厂之中。  

太空航线之中,数千艘运输飞船和客运飞船来回繁忙穿梭,如同一条条丝线,将每一颗星球、每一座基地连接起来;  

浓缩铀工厂之中,总数数千万个高速离心机一刻不停的运转,从天然铀之中,将铀235提炼出来,或者作为发电站的燃料,或者运到飞船里,作为驱动飞船的动力。  

在这全方面的支撑之下,李青松真正实现了各式飞船的流水线制造。  

一艘飞船由数千万个零部件构成,其涉及到的数万座工厂一刻不停的运转着。  

高速雷达模块、芯片、超算模块、电磁炮、激光炮模块、推进模块、裂变反应堆模块…  

等等等等,无穷无尽的零部件向总数达到了100座的总装厂汇聚。  

如此之多的总装厂之中,有80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