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六十七章 我从何处来?

第六十七章 我从何处来?(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400年的时间,对于科技发展,尤其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继续发展来说,并不算长。  

毕竟科技越到后来就越复杂,越困难。  

如果可以,李青松实在不愿意和这样一个强大的文明对抗。  

就算换做巅峰时代的人类文明前来,400年的时间都不一定能发展出多少科技。  

但…没有办法。  

“蓝图克文明,你们究竟在人类失踪这件事情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默默思考片刻,李青松暂时放弃了对于未来的思考,将注意力放到了这一场战争的收获上。  

这一次战争虽然耗费了自己许多精力与时间,但看着面前这些收获,李青松心中仍旧泛出一抹喜悦。  

这次的收获实在是太过巨大了。  

虽然莫莫兰斯口中所说的那些武装科考船之类的已经全部被自己歼灭,但没关系,残骸还在。  

从残骸上也能逆向分析出许多科技。  

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母舰还在!一些建造在敌神星地下的基地也在!  

以及,还有一千多名俘虏!  

这些俘虏虽然大部分都不是科学家,但也俱都受过一定的教育,掌握有许多对于蓝图克文明来说很普遍的知识。  

就像人类失踪之前,随便一名中学生就能知道分子原子,会解方程,会计算图形面积、体积之类。  

而这些普遍性的知识,对于自己来说也至关重要!  

虽然逆向工程不是万能,这些俘虏掌握的大部分知识自己短时间内也用不到——就像一名现代人类去了古代,将质能方程告诉了古人,古人同样用不上一样,但就算如此,这些知识和收获也必定能极大提升自己的科技发展速度。  

更重要的是,这些科技造物和知识,将会起到一个“方向指引”的作用。  

就像当初人类研发原子弹,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原子弹的制造多么困难,而是,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原子弹这玩意儿究竟能不能造出来。  

此刻,那些暂时用不到的知识和科技造物便像是一颗原子弹实物摆在了李青松面前,让李青松明白,哦,原来原子弹真的是可以造出来的啊。  

知道了这一点,后边直接投入资源研究就是了。  

操纵着舰队,将敌神星这里所有能打捞到的残骸、地面基地等全都打包到了母船之中,李青松派出了几十艘货船,慢慢拖动着蓝图克文明的母船,踏上了返航洛神星的旅途。  

李青松本体则乘坐战舰先一步返回。  

之后,他的意识再度连接到了110万名克隆体身上,热火朝天的建设与科技研究再度开始。  

之前耽误了那么长时间,自己要尽量赶回来才是。  

蓝图克文明的那艘母船终于被拖回了洛神星,对于那些科技造物的逆向工程随之大规模展开。  

为此,李青松抽调了足足30万名克隆体。  

于是,李青松便再一次感觉到了蓝图克文明的强大。  

有时候,一个简简单单的连接件,李青松就硬是搞不清楚它是怎么制造的,弄不明白它为什么这么小,却能起到那么大的连接作用。  

一些装置,李青松已经将它们拆的稀碎,但硬是搞不清楚它为什么是这个构造。  

但结合那些俘虏们的口供,李青松总归是收获到了一部分现阶段就能使用的技术。  

于是,一座又一座满是精密设备的实验室在洛神星的大地之上建成,一座又一座工厂迎来了新一阶段的升级改造。  

战争结束之后第二年,李青松取得了第一个成果。  

大口径高分辨率成套光学望远镜技术!  

看着面前面积高达60平方米,厚度却仅有不足一毫米,且保持着极为圆滑的微微弯曲角度的镜片,李青松心中满是激动。  

更先进的光学望远镜不仅有助于自己展开科学研究,将发生在宇宙深处的,诸如星系大尺度结构、星系演化、恒星演化、星云、超新星爆炸等剧烈的物理过程看的更清楚,更进一步增强自己对于宇宙的了解进而提升基础物理水平,在战争与探测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  

它们完全可以小型化后装在战舰上,便能搜索到周边更微小、更黯淡遥远的目标。  

甚至于,它现在便有一个李青松极为看重的用途。  

对地球展开观测!  

有了这台望远镜之后,李青松终于能看清楚更多有关地球的细节了。  

浩瀚深邃的太空之中,一个庞大的镜筒已经制造完成。  

它内部满是精度极高的各种元器件,极为复杂。  

就算一个最不起眼的,用于调整一个微小辅助镜片的电动机,都是李青松在实验室之中,尝试了数百次才造出来的。  

为了确保这台望远镜不受干扰,李青松甚至没有将它布设在洛神星附近,而是直接将它放到了距离洛神星十万公里远的地方。  

唯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屏蔽来自洛神星、来自自己飞船和各座工厂所辐射出的红外线的影响。  

它们携带的热量会导致主镜片发生微弱的膨胀变形,其量级大约在几十纳米的程度。  

但仅仅这么一丁点变化,都是李青松不可忍受的。  

为了确保精度,便只好将它放置在远离洛神星的地方了。  

当其余方面的技术暂时无法提升的时候,为了确保性能,李青松便只能在环境方面更苛求一些。  

完成了这台望远镜的制造和布置,李青松没有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