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11万(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完成了克隆体培育工厂的建设,后续,整个工厂集群便只需要留下不超过一万名克隆体维持即可。  

李青松便将大量的多余出来的克隆体全部投入到了更多外围基地、基地与基地之间的铁路线、供电网络、通讯网络的建设之中。  

于是,一座又一座矿场飞速出现在了洛神星的大地之上。并且,这些新建造的矿场的技术含量更高,能在采矿现场就完成矿产的初级处理,且需要的人手比起以往更少。  

一条条铁路快速延伸,电网和网络四通八达。  

但此刻的问题是,现在的矿场虽然多,李青松却并没有足够的人手去让它们运转起来。  

建造好之后,便只能闲置。  

不过没关系,很快,第一批新培育的克隆体马上就要诞生了。  

在繁忙的建设之中度过了约半年的时间,第一批克隆体的培育终于完成。  

在李青松的操纵之下,高达五万个培养罐被逐一清空,克隆体则被运到了休息室之中,在那里接受初步的检查。  

略有些激动的等待之后,这五万名克隆体终于苏醒。李青松没有迟疑,立刻将自己的意识链接延伸了过去。  

刹那间,澎湃的脑力延伸过来,李青松的思维立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超高速度。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之前累积下来,但因为脑力有限,还未来得及思考解决的问题一瞬间便得到了解决。  

就像是一名学生因为时间有限,还来不及将面前这厚厚一叠卷子做完。但此刻,瞬间又有了更多学生加入,于是短短一小会,这所有卷子便全都完成了。  

感受着这澎湃的脑力,李青松将注意力再度转移,开始试验自己此刻究竟能连接到多少个意识体。  

意识链接数量在快速的提升着,从一开始的六万余个,瞬间暴增到了此刻的七万个。  

但这并不是终点,数量仍旧在快速提升之中。  

八万,九万,十万…  

一直到十万都仍未停止,最终,暴涨到了10.22万个,李青松才有了那种所有意识链接份额都被占据的感觉。  

很显然,此刻的连接数上限便是10.22万个了。  

但这只是现在这具身体的连接上限。  

同样采取了怪鸟体液作为营养补剂,但这新培育的一批克隆体,培育流程更加标准化、严格化,他们的“质量”,应该比此刻自己所使用的这一具克隆体更高才对!  

李青松立刻将自己的意识转移到了新培育出的一名克隆体身上,但意识连接数并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500个。  

“细微的差异,导致质量也有细微差别,很正常。”  

李青松暗暗想着,再次转移。  

这次,意识连接数又提升了900个,来到了10.26万个。  

如此,李青松逐一试验,最终将每一具克隆体身体都尝试了一遍,挑选出了可以承载最多连接数的那名克隆体。  

这名克隆体的意识连接数达到了10.98万个!  

差不多可以算是11万了!  

而算上这新培育的五万名克隆体,自己手中拥有的克隆体总数差不多刚好11万!  

“很好,很好。”  

李青松满心欢喜,立刻操纵着这五万名克隆体穿上衣服,进行第一次用餐,做恢复性训练之类,完成之后,立刻将它们派遣到了之前便建造完成,但因为缺乏人手,一直未能投入运转的各个矿场、工厂、养殖场等工厂之中。  

此刻,新的一批细胞样本已经被放置进去,新的一轮培育随之开始。  

此刻自己的意识连接数提升到了11万,但很显然,只有11万个克隆体是不够用的。  

他们也是需要休息的。想要维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都有11万名克隆体在保持工作,自己至少需要17万名克隆体才够用。  

如果不想让克隆体们工作那么劳累那么极限,再多一点调度冗余的空间,那么就至少需要20万名克隆体。  

再多一些储备的克隆体,再留出未来仍旧可以提升的意识连接数的储备,那么,自己恐怕需要100万名克隆体才够。  

至少未来十年,这座克隆体工厂都要全功率运转,一刻不得休息了。  

此刻,李青松名下总计拥有了269座基地。  

因为此刻已经有了充足的人手,这269座基地已经全部开启了全功率运转。  

无数辆列车在铁轨上飞驰,无数辆大卡车在洛神星荒凉死寂的大地上开动,无数座工厂、矿场在日夜轰鸣。  

但就算全功率运转,李青松此刻所能操控的11万名克隆体,仍旧有高达三万名暂时闲置。  

“终于有了闲置的克隆体了。”  

李青松暗暗感叹着:“有了这三万名完全脱产的克隆体,我终于可以成立专门的科技发展部门了。”  

在之前,科技研发工作,李青松也一直在进行着。但那时候的科技研发工作,更像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就临时抽调一批人员研究一下解决方案,更像是临时应急,而不是特意研发。  

但此刻情况却又不同。  

现在,李青松已经彻底脱离了初期的,为生存、为自保、为维持基地正常发展而竭尽全力的状态。  

是时候主动推动技术的发展了。  

毕竟,建造这么大的基地,这么多生产线,这么完善的工业体系,生产不是最终目的,在生产之中提升科技,推动科技发展才是最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