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3章(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遗症的国家来说,他们能够在危机之中表现的如此克制已经非常难得了。  

毕竟,这样的创伤应激反应,会让他们为了安全做出一些极端反应,就像这样的城市规划。  

沉默片刻,李毅安说道:  

“相比于战争,我更希望合作,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我们应该选择和平,我们的人民应该享有和平…”  

说话间,李毅安注意到一栋楼上画着的加加林,便指着它说道:  

“地球实在是太小了,我们应该向遥远的太空进军,月球,火星,也许还有更遥远的深空,甚至有一天,我们可以移民外太空,谁知道呢?我们应该进行和平竞赛!为了全人类!”  

李毅安的话是真诚的,也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地球上的资源实在是太过有限了,他希望有一天人类可以真正意义上进入太空,甚至开展太空冒险,就像大航海时代一样。  

感受到他的真诚,赫鲁晓夫说道:  

“确实,我们应该进行一场和平竞赛,我相信我们可以在这场竞赛中击败你们!”  

因为正是上班时间,所以,居民区里并没有多少人,他们一边聊着天,一边寻找着有家人在家的住户,终于,他们找到了一户人家,于是赫鲁晓夫便兴冲冲的带着李毅安进去了。  

在进入那户人家之后,李毅安有些诧异的发现,这些房子不是传说中的层高2.5米,层高差不多有3米左右,房间也不是那种狭窄的鸽子笼。  

客厅有十几平方米不说,卧室的面积也有十一二平方米,那种转个身都不够的狭小厨房,也变成了八平方米的“豪华版”,甚至就连同卧室都变成了四个。  

从房屋结构上来说,似乎有点熟悉啊!  

“这是…”  

看着眼前截然不同的“赫鲁晓夫楼”,李毅安的心里满是疑惑的时候,赫鲁晓夫则有些得意的说道:  

“李,这就我们在四年前推出的新版住宅,每一套住宅不仅有整整有一百一十多平方米,而且还有五间卧室…”  

看着得意洋洋的赫鲁晓夫,看着有些熟悉的房间,李毅安突然明白了,这哪里是什么赫鲁晓夫楼,分明就是南洋的五房型公寓啊!  

好家伙,弄了半天,他是直接剽窃的啊!  

至少从房屋布局上来说,玉米帝确实剽窃了南洋的公寓,只不过面积稍微改小了一些而已,整体上就是缩水的南洋公寓啊。  

“在南洋访问时,我们曾经讨论过房屋的问题,我说只要是苏联人,他们都会有一套属于他们的房子,而你却说,不仅要有房子,更应该有家,因为只有了家,他们才会生育,如果仅仅只是一室一厅的房子,他们也就是遮风挡雨的房子而已,所以,你们要给所有人一个家…”  

提到在南洋的收获时,赫鲁晓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似乎是在说——聪明如我,总能发现很多有益的事情。  

“因为有了家,所以才有了南洋的大家族,每个家族都有五到六个孩子,甚至七八个孩子,是的,在苏联也是如此,”  

曾经就有一位住在莫斯科的女会计给报社写信,提到:“我同3个孩子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房间里,尽管我强烈希望拥有第四个孩子,我也不能允许自己这样做”。  

而这也是赫鲁晓夫要给大家建房子的根本原因,只不过赫鲁晓夫楼由于其低劣的质量而成为了笑话的焦点:这种建筑天花板仅有2.452.7米高,厨房和卫生间极小,而且大多为一居或两居公寓,三居公寓较少见,四居公寓几乎没有。  

但是它一点都不低劣——二十多年后,亚美尼亚大地震,刚建成没两年的勃列日涅夫楼全部塌了,但是赫鲁晓夫楼却在地震中顽强的挺立着。  

事实上,所有赫鲁晓夫楼的笑话,都围绕着着它的狭小上。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对于那些从棚户区和拥挤的宿舍里搬出来的苏联人来说。这样房子一丁点也不小,毕竟,这是一个家,一个可以关起门来说话的地方!  

“我们苏联,也会给所有的苏联公民一个家,只要他是苏联公民,就可以得到一个生儿育女的家!”  

赫鲁晓夫指着明亮的客厅,得意的说道:  

“所以,我们的工程师就设计了这种新的房子,它的面积更大,更适合生活,现在很多人不仅住进了新家,而且,还买了电视机…”  

这正是赫鲁晓夫和很多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当他发现问题的时候,他会想办法去解除它,就像面对苏联住房紧张的局面,他毅然叫停了造价昂贵的钢铁式建筑的修建,同时要求工程师们开始研发更便宜的,可以更快建造的预制板房。  

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的这个要求受到工程师的反对,因为这些房子没有任何美感,甚至都不需要工程师——所有的地方都是用同一个图纸进行装配。这哪里还需要工程师。  

但是在短短几年内,总计建成了近三亿平米的赫鲁晓夫楼,在他执政的几年里,苏联城市居民的总住房面积翻了一番,七年内住房的建成的总量比过去40年都要多。  

赫鲁晓夫楼缓解了当时苏联面临的紧张住房问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载着众多苏联城市居民的家庭梦想。虽然后来,苏联饱受住房面积过小影响生育率问题的困扰。  

但是在这一切发生前,他真的不懂。可是一次南洋之行,却让赫鲁晓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市民虽然从工棚、地下室、危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