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神探1546 >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我在京师还有一番基业?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我在京师还有一番基业?(2/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范老语重心长地道:“小少爷前程似锦,何必与我们这等…武夫混在一起呢?对仕途影响不好的,还是多和士林学子结交为好!”  

都说宋朝重文轻武,其实明朝更严重,这话倒也没错,但凡能金榜题名的,都看不起武夫,哪怕到了戚继光的位置,也得给低他几品的文官规规矩矩地下跪。  

海玥却隐隐觉得这话里面还有别的意思,但也没有刨根问底,话锋一转:“方才那位剑术高手是?”  

范老道:“他叫俞大猷,字志辅,泉州府晋江人士,文武双全,是少年英杰啊!”  

‘果然是他!’  

古代带兵打仗的武将势必有着一定的武力,骑射强横者更是比比皆是,但若说个人武力巅峰,在正史里面的俞大猷,于明朝顶尖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历代都能争一争排名。  

毕竟明代以前武将多强调“勇猛”,如三国关羽张飞、唐代尉迟恭,但鲜有系统武术传承记载,至于再早些的武将,武力评价多基于史书模糊描述,缺乏量化数据,而俞大猷的武术著作《剑经》和实战案例单挑少林更具实证性。  

所以在海玥看来,除了天生神力外加后天技巧齐备,如霸王项羽那种近乎无敌的存在,不然俞大猷巅峰时期,基本是不逊于任何猛将的。  

“那位俞壮士来我英略社是为了什么?”  

范老理所当然地道:“他来年准备考武举,需要打通一些关隘,所以托人寻到了我们。”  

“哦?”  

海玥目光一动。  

文科举制度的开始,起源于隋朝,由隋文帝酝酿,隋炀帝推行,到了唐朝正式开始实施,而武科举制度的开始,则起源于武则天时期,临危受命于败军之际,拯救大唐于大厦将倾的名将郭子仪,就是唐朝的武科举出身。  

不过相比起文科举选拔的重视和难度,武举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鸡肋状态,远的不说了,近的正德年间,内阁首辅李东阳就说过,武举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和空乏,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不高,对军事策论简单粗暴,这样的考试,很难能选出具有真正军事素养的武将,而内阁首辅夏言也作出类似的评价,中试者资质大多平庸,难委以重任。  

可即便如此,武举仍然是一条选拔人才的关键通道,大多平庸,不代表没有人才。  

历史上近来考中武举的,一位是陆炳,明年中武举,另一位就是俞大猷了,在四年后的武科会试中名列第五,被任命为正千户。  

再往后还有戚继光、沈有容、孙祖寿、吴三桂…都是先考中武举,再借助家世关系,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  

关键在于,能在武举上施力,英略社在京师里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看来之前还低估了!  

我在京师居然还有一番基业?  

海玥最后确定了一下:“范老,我京师的英略社与鹞子班比如何?”  

“韩鹞子?”  

范老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若论说书与杂耍的人手,鹞子班确实有些能耐,能占据天桥,也有些根基,其他就不必拿我们与这等不知深浅,顷刻覆灭的江湖杂社相比了!”  

‘韩鹞子看不起官员,结果江湖客也看不起韩鹞子,挺有意思!’  

海玥眉头一挑,不客气了:“那我现在想查一个人,太医院的御医李绍庭,我们英略社能办到么?”  

“太医院李绍庭…”  

范老沉默下去,就在海玥也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之际,就见这位老者起身来到旁边的书架,取出了一卷册子,递了过来:“此人绝非简单的御医,背后牵连甚重,小少爷若决定将其拿下,得齐心协力,大不了这个铺子舍了,先离开京师避一避!”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