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神探1546 > 第八十一章 不可思议的真相推导

第八十一章 不可思议的真相推导(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呼!呼!”  

现任国子监祭酒许诰匆匆赶到院门时,已是有些气喘吁吁。  

平日里的许诰面容清瘦,步履从容,胡须修剪得异常整齐,举止间流露出的都是士大夫的儒雅与沉稳,深受师生敬重。  

学识渊博,以德服人。  

但今早听到武定侯的内弟死在了国子监,杀人者还是桂阁老的儿子时,许诰咯的一声,险些抽过去。  

这当然不是心态不够,而是近来本就身体不好的他,面临巨大冲击的正常反应。  

国子监出了这等大事,祭酒首当其冲,甚至会被两位当朝大员迁怒。  

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啊?  

许诰甚至首次觉得,如果还是前任祭酒严嵩在位,该有多好…  

他也是历经正德朝的阉党风波,这种天真的念头想了想,就抛之脑后,赶到现场,希望能最大程度地撇清责任。  

然而刚刚到了学堂外,里面却有一道少年的清润声音传了出来:  

“我曾于家乡看过一部医书,上言人体十二经皆有动脉,若有锐器刺入动脉,血液喷出的量最大。”  

“如刺入颈部,是颈动脉割裂;刺入肺部,是肺动脉割裂;刺入腋下,是锁骨下动脉割裂;刺入腹股沟,则有股动脉…血液都会呈喷射状喷出,止都止不住!”  

“若真是这样的伤口,行凶者的上半身,尤其是手臂、前胸,必然沾染大量血迹。”  

此时的现场,站着顺天府尹霍韬、推官易钦和一个背着箱子的仵作,还有就是严世蕃、桂载和侃侃而谈的海玥了。  

当这番话说完,众人都陷入思索之中,包括仵作在内。  

因为这种说法确实闻所未闻。  

动脉?  

医术里有这种观念么?  

似乎是有,但与出血量牵扯不到一起…  

不过倒也难说,毕竟医书五花八门,什么观念都有…  

‘有道理啊!’  

严世蕃不通医术,但西牌楼人砍头时,他少时好奇,曾经去看过。  

当时刽子手一刀砍下,人头飞起,一股血箭嗤的一下,喷溅出老高,他吓得回去做了好几天噩梦,至今都记忆犹新。  

医家动脉之说,确实不了解,但以他聪慧的头脑,却能即刻理解,还想到了以后得注意保护肺部、肋下和腹股沟,那里居然也会引发大出血,到时想救都没得救。  

实际上,海玥所言还有所保留,刺到动脉,血迹会呈细密点状喷溅,喷射可高达两米,行凶者的衣领和袖口,必定形成冲击性喷溅痕迹。  

而桂载身上毫无血迹,这就可以初步排除了,是他持凶器刺入死者赵晨体内时,割伤动脉的情况。  

这还只是个开始,海玥接着道:“除了动脉受创,一旦多次刺击,凶器反复刺入、拔出时,刃面势必会带出血液,随着挥动形成抛甩状血迹,凶手的脸上、手臂都可能出现弧形的血迹。”  

“还有就是近身交手,凶手与受害者肢体纠缠,血液可能通过衣物摩擦、手部接触形成转移性血迹,如血色的手印掌纹,血手抓握的痕迹…”  

其余人仔细听着,保持沉默。  

严世蕃见状,赶忙开口总结:“动脉受创、多次刺击、近身交手,这三种情况都不可避免地沾上大量血迹!”  

海玥微微点头:“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可能规避血迹的情况,依旧是三种。”  

“第一种,刺入凶器后,固定住凶器,不拔出来,保持静止,血液便主要从伤口缓慢渗出,而非喷溅射出,凶手沾染血迹的可能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种,特定的角度与体位,比如从背后刺入胸腔,死者一下子倒在地上,处于俯卧位后,血液会流向地面。”  

“最后一种,则是衣物遮蔽,用另一件衣物,穿在外面或者遮挡在身前,行凶后将之处理掉。”  

实际上,即便穿深色的防水材质外衣,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地阻挡血液渗透,但微量的血液仍然可能沾染到内层的衣物上,这种时候就需要通过鲁米诺试剂,检测出肉眼难以观察的血迹。  

不过古代没有这种技术,可以忽略。  

严世蕃赶忙道:“固定凶器、特殊体位、另有衣物,这三种情况都可以规避血迹!”  

且不说这位再度做起了笔记,霍韬都有些震惊了。  

海玥接手案件后,重点就是一个字——  

这也是桂载是否杀人的最大疑问。  

他的身上太干净了,实在不像是行凶的模样。  

但只是以此为辩驳,似乎空洞了些。  

所以海玥严谨地指出,沾上血和规避血的办法,思路清晰。  

霍韬听完,竟觉得很有道理,下意识地看向府衙的仵作,就见仵作也流露出诧异之色。  

霍韬想了想,干脆开口道:“诸位可知,我顺天府衙有一位李铁鉴,府衙同僚私称其为‘铁鉴’,因其验尸时目光如铁,能穿透皮肉,直指死因!李铁鉴,你说一说吧!”  

众人齐齐看向仵作。  

就见此人穿着一身靛蓝染粗麻布衣,袖口前襟的色泽有些异样,是用桐油浸渍,防尸液渗透,腰间系着麻绳,肩膀上背着一个木箱,此时也上前一步,躬身介绍道:“小的李明,不敢当府尊‘铁鉴’之称,只是任职仵作,亦有二十余年了!”  

仵作在古代备受歧视,是吏胥里面鄙视链的最底层,但各行各业总有一些最拔尖的人才,能够赢得旁人的尊重,这位铁鉴李明显然就是此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