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捕蝗者说,治灾毕(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都想博得这其中的荣誉。
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
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
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
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
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
这一年,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
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灾终止。
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
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
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
这种绝对的生态,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
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
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
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
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
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
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
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
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
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
这一年,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
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灾终止。
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
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
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
这种绝对的生态,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
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
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
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
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