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四合如意 > 第328章 谏言

第328章 谏言(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第328章谏言徐恩不能居功,这桩事其实与他没有太大的关系。  

相反的,他还因此获益,毕竟现在左右二班都有了陶瓶来用,他这份举荐的功劳是少不了的。  

官家自然知晓谢大娘子,自从王晏入京之后,这名字就屡屡被人提及。  

官家看向王晏:“那女子与你一同入京,却如何不见了踪迹?”  

等到火烧完了,官家驱马亲自前去看情形,远看时只见一团火势,走近了才能清晰地看到烧的焦黑一片。  

官家不动声色,眼睛中的喜色更甚,看得旁边的内侍省大押班心中欢喜,官家病了这么久,又因大名府的案子忧心,今日总算见了笑容。  

王晏刚好也跟过来道:“微臣不知,大概是另有安排。”  

官家今日高兴,话就多了,他看了王晏一眼:“朕早就知晓了,是因为有人夜袭客栈,那女子不敢再与你们同行。”  

王晏应声:“这桩案子并未查明,臣不敢胡乱言语。”  

这话说的有理,从客栈到马车,虽然都抓住了人,但审问起来却不容易,那几个人与寻常死士不同,他们胡乱攀咬,不知晓哪句话是真的。  

寻常刑讯没用处,还得从长计议。  

所以王晏没有一口咬定,那些人就是冲着谢玉琰去的。  

淮郡王将乌黑的一片清理出来,那只陶瓶炸开造成的结果,也就清晰可见。  

淮郡王道:“烧制陶瓶的人当真厉害,有了这陶瓶和黑火油,在战事时能派上大用场。”  

有些话说出来就有异议。  

尤其是将黑火油与陶瓶一同都冠在谢大娘子头上。  

王晏道:“陶瓶是谢大娘子烧制出来的,但里面放黑火油却是因为微臣被困时,见妖教中人用黑火油,因此有所感悟,才说与徐都知。”  

谢玉琰不能与邪教牵连在一起。  

徐恩也道:“正是如此,当天晚上我就与王大人一同试了,头一次还没能成功。”说到这里,他就想起自己的陶瓶。  

绿色釉的陶瓶被他用来试了黑火油,虽然后来他求谢大娘子再烧制一窑陶瓶,他拿到手里的陶瓶却跟所有人都一样。  

唉,直到现在他还有些心疼。  

那么好看的陶瓶,没了!  

现在他只希望能帮上谢大娘子的忙,然后再开口要一个上绿釉的瓶子。  

“是我没说清楚,”淮郡王立即弥补,“那陶瓶烧制的刚刚好,不然也不能得这样的火器。”  

“陶瓶会做成这般模样其实另有原因。”王晏说着看向徐恩。  

徐恩就将左右二班用上陶瓶之后,感觉如何都与官家说了。  

“陶瓶做成这样容易在外面取水,还能储粮,可以背在身上或是马背上,这个在船上才真正好用。只需打造一排木架,陶瓶就能稳固其上。”  

“因为用的是石炭窑,烧制的本钱也低,用在军中可以省不少军资。”  

官家道:“这么说来,谢氏的确有功。”  

徐恩点头。  

官家接着道:“那就让机宜司仔细看她们送上来的新瓷,若是没问题,就送去榷场。”  

徐恩应声,对于一个商贾的奖赏不过就是这些了。  

官家捋了捋胡须,吩咐徐恩:“再多抛掷几次,看看最远能抛掷到哪里?”  

官家要再看,徐恩自然乐于去做。  

王晏和淮郡王一左一右站在官家两边,看着那一只只烧着的陶瓶被丢出去。  

官家道:“黑火油是妖教的人用的?没想到我们却要拾人牙慧。”  

听得这话,淮郡王不等王晏说话,开口道:“妖教也不知晓从哪里发现了黑火油,现在知晓这东西好用,朝廷可以慢慢尝试,定能造出更好的火器。”  

这话让官家点点头。  

又是一轮的陶瓶抛掷完,徐恩快步回到官家身边,等着大火燃尽,再去仔细查看。  

王晏道:“官家,这次军器作坊出事,只因朝廷监管不力,外廷军器作坊太过分散,没有衙署监督、改进军械,臣以为应当广设军器监,用谙晓兵器制造之人督造军械,并且招募工匠,统一标准,严加审查,以免有劣质之物混在其中。”  

听到王晏说话,徐恩脑子里有东西一闪而过,他试探着道:“王大人这般说,倒让我想起大名府泥炉。”  

官家没有阻止的意思。  

徐恩也就继续往下说起了闲话。  

请...您....收藏_6Ⅰ9Ⅰ书Ⅰ吧(六\\\九\\\书\\\吧!)  

“大名府的谢氏,命工匠查验陶器、瓷器,但凡有瑕疵的陶器全都当场砸碎,所有想要烧制大名府泥炉的陶窑,都必须经过工匠查验。除此之外,谢氏还弄了工匠名录,里面写明工匠经历,所有与她来往的陶、瓷窑,都以这本名录给工匠定工钱。”  

“被她这样一弄,大名府泥炉如今格外有名气,微臣在大名府的时候,坊间只认此种泥炉,那些仿烧的通通卖不出去。”  

“昨日,微臣在汴京也看到了大名府泥炉,不过片刻功夫,就全都卖完了。”  

“微臣的意思,这监管之举并不源自谢氏,小小的泥炉尚要这般大动干戈,王大人所说的军器监…微臣觉得兴许能够一扫兵械监管弊病。”  

这不是该议论政事的地方,官家也不可能就此应允,至少还要经两府相公、翰林一同商议几轮才能定下。  

不过王晏和徐恩的话,恰到好处地劝谏了官家,还为那大名府的谢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