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诡三国 > 第1432章 太原内乱

第1432章 太原内乱(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赢又能如何?温侯…”高顺吞下了对于吕布的评价,停顿了片刻之后说道,“控制太原城防不难,难得是明日之后如何应对啊…”  

“征西说是大败了,难道还有余力来管我们?”魏续不明白高顺的意思,追问道,“陈主簿说定可以掌控太原,就可以作为立足之地了…总好过仰仗他人鼻息…”  

“呵呵…”高顺只是摇头。  

“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啊?”魏续搞不懂,问道。  

高顺沉默了片刻,说道:“你以为胜败只能是在战场之上?”  

“这个…什么意思?”魏续说道。  

“我也是最近才有些体会…要我说,我也说不大出来…”高顺摇着头,缓缓的说道,“仅仅只是会打仗,还是不行的…温侯…”  

“?”魏续完全不能理解。  

“没事…既然是温侯之令,便依令行事就是…”高顺不打算和魏续解释,毕竟高顺自己也仅仅是抓到一些模模糊糊的边缘,并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所以也不可能和魏续说什么。  

“哎,好吧…”魏续点点头说道,“那么…告辞了…”  

而此时此刻,张辽依旧在和斐潜商议,不,严格来说是张辽在为吕布求情。  

见到了斐潜出现在太原,却没有光明正大的进入城中,而是在城外营地之内,张辽就基本上明白了斐潜的意图,现如今城中恐怕已经是布置好了陷阱,就等着吕布一脚踏进其中。  

张辽可以选择什么都不说,但是张辽依旧没能忍住。  

“将军,可曾知于朝堂之上,雍凉并北,几论缩弃?”张辽缓缓的说道。  

斐潜点了点头,这个事情他还是知道一些的。在对付凉州并州等少数民族矛盾突出的地区,东汉以来一直都有两种思潮,一种是治理和管控,一种则是干脆放弃。  

甚至崔钧的父亲崔烈,当时也老调重弹,提出放弃凉州的策略,引起了当时任议郎的傅燮在朝堂上暴跳如雷,厉声高喊:‘斩了司徒,天下乃安!’  

嗯,崔烈这个司徒位置当时是买的,虽然有一部分不被尊重的原因,但是也能体现出朝堂当中两种思潮的碰撞激烈程度。  

“昔日安定王公有言,羌虏背叛,始自凉、并,延及司隶,东祸赵、魏,西钞蜀、汉,五州残破,六郡削迹,周回千里,野无孑遗。寇钞祸害,昼夜不止,百姓灭没,日月焦尽…”张辽继续说着,而斐潜似乎有些明白张辽的想法了。  

“…守边将帅,皆怯劣软弱,不敢讨击,但坐调文书,以欺朝廷,仅以便身利己。边郡官吏,更是搜索剽夺,无恶不作,使得百姓苦痛者,甚于逢虏…”张辽沉声说道,显然也是作为一定程度的当事人,深有感触,“而朝堂之上,竟有权臣,不明边事,陶陶闲澹,卧委天职,享禄无为,且宣谬论,言之不宜干戈,边不可守云云,更是上表主张边民内迁,弃地苟安…”  

安定王公,指得就是王符。除了这一个人之外,暂时还没有其他人可以得到这个尊称,以后有没有,斐潜不知道,但是他知道王符确实很了不起。作为在边郡出生成长的士族子弟,他的政治高度比起一般的世家要超出许多,他认为朝廷在与羌族等外族的战争中,采取放弃边地,迫使边民内迁的政策是错误的。这种退缩的政策不仅给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还会给敌人造成了可乘之机…  

“故尔…”斐潜沉吟着说道,“文远之意,是某当思王节信,傅南容之论也?”  

张辽拜倒在地,“肯请将军三思!”  

张辽为何突然说起之前朝堂上要放弃三辅的言论呢?  

斐潜当前又没有要放弃三辅的计划,所以其实张辽的言辞,无非就是为了映射当下的局面,对斐潜进行规劝罢了。因为吕布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背叛,作为一项沉稳聪慧的张辽,自然不可能直接去替吕布求情,因为张辽也知道,直接求情其实效果并不大,还会让斐潜对自己的立场产生疑问,所以就采用了这样的一个角度来劝说。  

当年王符,傅燮发表言论,不要放弃西凉三辅,因为西凉三辅虽然时不时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依旧是大汉的领土,是国家的藩卫,就像是大汉伸出去的一只手臂,不仅打通了大汉通往西域的道路,不仅是沟通了东西方的商贸,而且可以获得战马等重要的物资。  

那么吕布也是如此。  

虽然吕布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  

斐潜扬起头,想起了当年在雒阳之中的时光,不禁有些唏嘘。  

“既如此,何以保边郡?”斐潜沉声问道。  

张辽再拜,说道:“当移人也。边郡虚,内郡复,地不均也。可移而充边,使之固疆。如家遇劫掠,必使老弱妇孺位于中,而健壮卫于外也!内郡耕桑积财,边郡抵御外患,守望相助,相互扶持,自然可享太平…”  

斐潜轻轻的点点头,然后说道:“然边郡以之为苦,贪慕财货,不思宿卫,又当如何?”能像张辽所说的这样,自然是最好,但是问题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的。  

张辽沉默了很久,才缓缓的说道:“羌胡之乱,虽为谋利,更法不均所致。朝堂之上,摇摆不定,或安抚,或利诱,又以为负担,弃之如敝履。人若疑,则不可定,人若惑,则无可为,欲求边郡安定,当表里如一,解其疑惑。周书曾言,凡彼圣人必趋时也。此乃在下浅薄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