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81章 墨入朱出

第181章 墨入朱出(2/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同样是不甚起眼的变革,却同样能大大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  

因为这一抹红蓝之色太亮眼了。  

有极少部分人或能一目十行,并迅速从一篇奏疏中找到重点。但对于绝大多数官吏来说,朱批、蓝批,一定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他们的行政效率。  

刘禅拿起一卷简牍,道:  

“朕先前需处置的文书不多。  

“然东巡月余,遍历诸县,日核民籍、田亩、账册、案卷,兼览太守批县令之文、县令核属吏之牍,日积数百卷。  

“然诸文书皆以墨书往复,奏陈与批答混同一色。  

“且官员为省竹简之费,奏陈与批答之间,几无留隙。  

“致朕览阅之时,重点难辨,劳神耗目。  

“文书批复之要,在于朕与丞相向诸朝廷大员,诸朝廷大员向刺史太守,诸太守刺史向州郡县吏明示旨意以导行政。  

“今墨色淆乱,字迹密麻。  

“纵朕夙夜勤读,犹觉审阅维难,裁断更难。  

“何况于依据朝廷、上官批复,而后具体行政的一层层下官下吏?  

“朕以为,墨入墨出之法,实滞碍政令推行之大弊。  

“是故一月以来一直想,是否可设法,使呈文与批复有所区分。  

“最后决定,朕与丞相往后批复百官所呈文书,皆以朱批。  

“既使朝廷之批与百官之批,形式有所分,轻重有所异,亦彰朝廷威重。  

“凡朕与丞相朱批所至,朝廷州郡、百官万吏须即刻奉行,稽迟者以违制论。  

“自丞相以下至二千石太守,批复属官、属吏所呈文书,皆以蓝批。  

“既别于朝廷,又显大臣之权。  

“凡蓝批所至,州、郡、县亦须即刻奉行,较朱批稍后。  

“至于军中,亦当行此朱、蓝批阅之法。  

“此外,朱、蓝之墨,须朝廷尚方监专制,掺以密料防止作伪。  

“以此,当能大减下官下吏篡改、僭拟朝廷、上官文书舞蔽之象。  

“如是,则上下行文泾渭可辨,政令审阅、裁断、行施,亦可如臂使指矣。  

“非止如此。  

“朕以为墨入朱出,同样可以适用于四柱清账之法。  

“入账以墨笔记之,出账以赤笔记之。  

“亦可以大增效率。”  

刘禅此番东巡,之所以能发现造纸之术、四柱记账之法,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他在巡行诸县乡里,接见官员胥吏、豪强大宗时,本就带了强烈的目的性:  

——基于他考察到的诸般民生问题、行政问题,想到的解决办法,大汉官吏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不足以支撑朝廷施政,他必须寻求解决办法。  

而吏员的数量、质量,在短时间内都难以增加。  

那么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加速官吏的行政效率。  

既然想到了行政效率需要提升,刘禅自然而然便想到了一些真正能够流传一两千年的“百世之法”。  

譬如公文行文的特定制式。  

譬如墨入朱出、墨入蓝出的公文批复标准,红顶文件的官方权威。  

譬如一直到现代还在使用的会计衡等式。  

这几样东西,大多都是西魏时期的苏绰为宇文泰献上的大幅提高行政效率改革,一直沿用到了后世,甚至到现代都还在用,确是有其高明之处的。  

而据刘禅所知,经过苏绰的一番改革后,西魏朝廷的行政效率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  

当时西魏财政事务繁杂,所有文件加起来达五六十万纸。苏绰改革之后,大行台的月用纸张减少了一半有余,百官万吏的工作量明显减少,效率大见提高。  

相府正堂,烛火忽明忽灭。  

霍弋与诸葛乔二人又持剪刀去剪了一次烛花。  

丞相及费祎、董允等重臣,则在灯火的映照下看着手中简牍,对于天子这一月东巡,竟能寻到、想到如此之多周详又务实的治国之法,着实惊讶感慨,以至于不知当再夸陛下一些什么了。  

费祎与董允更是相觑:我们这些人是不是居中持重太久,以至于有些眼高而手低了?  

不然的话,何以他们这么多年来没能做成什么大事,而陛下这一趟东巡归来,竟能有如此多、如此重大的收获?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