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隋朝的棋局 > 第四百七十三章 义仓大案

第四百七十三章 义仓大案(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晋王到来的消息不胫而走,次日上午,数千百姓跪在萧夏下榻的府宅外,抹着眼泪高声喊冤。  

裴宣机吓坏了,生怕百姓再次发动乱石袭击,连忙带着县丞来安抚劝说百姓,好说歹说才把一部分百姓劝回家。  

客堂上,萧夏正在听取张云秋的报告。  

张云秋忧心忡忡道:“殿下,义仓的事情很复杂,隐患极大,如果不处理好,极可能会造成民变。”  

萧夏摆摆手,“慢慢说,江宁这边义仓是怎么回事?”  

“卑职仔细翻阅了账簿,最初闹事那个姓谢的人家,他父母在义仓内存了两石粮食,他父亲因为身体不好,连续两年没有服劳役,义仓的粮食便用来抵偿劳役。”  

萧夏哼了一声,“所以姓谢之人不知道,发现存粮没了,便跑到县衙寻死觅活?”  

张云秋苦笑道:“殿下,问题就出在这里,按照规定,税赋免劳役可以扣减义仓存粮,必须当事人同意并签字画押,但管义仓的官员图省事,直接从账簿上扣减了,也没有通知对方,更没有对方的签字画押,同时姓谢的父亲也没有告诉儿子自己两年没服劳役,导致姓谢之人以为官府贪污了他父母的粮食。”  

“他父亲两年没服劳役,他自己心里没数吗?”  

“他是赘婿,住在邻村,他父母可能也没有告诉他,也或许告诉过他,他自己选择性的遗忘了。”  

“好吧!就当姓谢的是特例,其他人呢?怎么每个人来查都有问题。”  

“殿下,义仓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听起来好像很不错,存粮备灾,互助共济,但实际执行起来里面就会漏洞百出,管理非常混乱,而且偏偏它又涉及到百姓的切身利益,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必然会出大问题。”  

“详细说一说,有哪些漏洞。”  

“义仓制度是开皇元年就开始实施了,江南这边是开皇十三年开始实施,以前一直是百姓自管,基本上问题不大,但开皇十六年出了一道圣旨,允许把义仓粮食作为税源,义仓便正式转为官府管理,而麻烦就从这里开始。  

殿下也清楚,百姓的税赋很多很杂,很多杂税还是地方擅自征收,比如集资建桥,比如捐资办学等等,各种名目的杂税多如牛毛。  

尤其还有一些很隐蔽的税赋,比如规定百姓每年服役一个月,服役不满一月要罚钱,对于百姓来说,路上时间他也算作服役了,但对官府却要从报道之日算起,这就导致百姓认为自己服役满了,但官府却认定他还差几天,这里面的差额官府就从义仓扣粮食,而百姓也不知道,隐患就这样一年年累积下来了。”  

“没有官员贪污义仓粮食?”萧夏又问道。  

“当然有,各种大贪小贪,比如官府要集资建桥,直接从义仓扣粮,官员只用一小部分把旧桥稍加修缮,大部分粮食就进了自己口袋。  

而各种小贪主要从粮食损耗上做文章,虚报损耗最常见,霉烂一斗,他们就上报霉烂一石,普通百姓人家存粮都很小心谨慎,稍有潮湿,他们就会把存粮搬出来晾晒,几乎不会有霉烂,所以百姓都不会接受粮食损耗这个说法。”  

说到这,张云秋长长叹息一声,“卑职在这里呆了近十天,江宁义仓完全是一堆烂账,卑职又去溧水县那边调查,结果溧水县义仓更是一堆烂账,很多扣税根本没有记录,随心所欲地扣,然后他们把责任推给前任,因为时间太久,也无从查起。  

卑职估计各地义仓都大同小异,都是混乱不堪,亏空严重,就像一个个脓包,一捅破就浑身溃烂。”  

萧夏顿时头大如斗,他从不知道地方官府居然隐藏着这么大一个脓包,萧夏隐隐感觉到,隋末各地农民造反的导火索,搞不好就和这个义仓有关。  

这时,裴宣机快步走进来道:“殿下,这些百姓散去又回来了,一定要殿下给他们做主!”  

萧夏点点头,“我去给他们说说!”  

萧夏走出郡衙,只见外面广场上跪满了黑压压的百姓,足足有六七千人,有人大喊道:“晋王殿下出来了!”  

百姓们纷纷挺直腰,一起望向大门,眼中充满了期待。  

萧夏走出大门,数千农民纷纷大喊:“殿下要给我们做主啊!”  

萧夏伸出双手向众人挥了挥,广场上渐渐安静下来。  

萧夏气运丹田,高声道:“我听说义仓出了问题,特地赶来调查,结果让我很愤怒,在我治下,绝不会允许有侵害百姓的事情发生,所有贪官污吏我都要严惩,请大家放心,请大家回去耐心等待,我会派人彻底调查清楚,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绝不会让大家蒙受损失。”  

萧夏说完,顿时欢呼声四起,百姓激动得热泪盈眶,振臂大喊,“晋王殿下万岁!晋王殿下万岁!”  

话好说,事难做,漂亮话可以说一大堆,但怎么补这个缺口,却让所有官员头大。  

不过当务之急是要安抚住江宁县百姓,不能让事情闹大,更不能演变为席卷江南的重大政治事件,那会引发江南各地造反。  

萧夏对张云秋道:“义仓问题不是江宁一地的问题,估计各地都有问题,必须统筹解决,你立刻回去和高颎、刘文静商议,我的原则就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关闭义仓。  

首先是找问题,以监察司牵头,成立二十个调查组,赶赴各郡秘密调查,不要惊动百姓,用两个月时间把各地义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