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从满眼红名开始 > 第214章 桃源必亡,劳动免死

第214章 桃源必亡,劳动免死(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现在,一切功劳打水漂不说,更有天大的罪过从天而降,蛮横而霸道的,死死扣在他头顶,不要都不行!  

未来的局面,陈展根本不敢去细想。  

为了减轻心灵上的负担,他主动让自己的心绪从现实中抽离出来。  

整个人都如同梦游一般,身外现实中发生的一切,开始变得扭曲、梦幻、不真实起来。  

当兵器碰撞,刀剑入肉的声音再次密集的响起,恍惚中的陈展这才稍稍清醒了一些,有些迷迷瞪瞪的放眼看去。  

便见自己身前不远处,正在发生激烈的交战。  

有人胜,有人败,有人伤,有人死。  

一方是蓄势一击,且人多势众。  

一方是猝不及防,且人少力孤。  

说是战斗,其实是一面倒的屠杀。  

有许多人在死掉时,都还没来得及将甲胄穿上,骑上玄幽马。  

让陈展感到刺痛的,是有人在倒地身亡的那一刻,还瞪眼盯着自己。  

死不瞑目。  

切齿痛恨。  

很显然,他们将他当成了叛徒,  

面对这些“污蔑”,陈展很想张口辩解。  

不是,不是我!  

我也是受害者!  

可面对这些死人,以及将死之人,这一切的辩解,都在出口的前一刻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最终,他移开了目光,看向远处。  

这里,已经是“赭红眼”盆地的最西侧。  

东西长度超过两百里的赭红色山体开始收束,就如两只原本张开的大手,交叉紧扣在了一起。  

就在前方,南北两处山体紧扣处,身下这处盆地的最西侧,一个黑咕隆咚的隧洞一直通向山体深处,看不到尽头。  

对本就力量不俗的修炼者来说,《地行篇》最大的价值,并非让挖土变得更加省力和高效,而是奇特的空间感知能力。  

前者可以靠更多的人手,以及对每一个体更极限的压榨来实现。  

可若缺乏后者,单靠人多,是做不成的。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一条隧洞的工作面是非常小的。  

即便因为需求不同,现在开凿的这条隧洞比元州地下那些隧洞大了许多。  

可其能够同时容纳的“挖掘者”数量,也是有限的。  

即便让多支队伍轮替作业,保证工作面始终持续向前推进,单一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也是有其极限的。  

这种情况下,要想发挥出“人数”的优势,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一条隧洞分节、分段,同时展开数个,乃至数十个工作面。  

彼此相向挖掘,最终对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隧洞。  

可这样一来,就有两个问题。  

一是要确保这些隧洞最终要完美的对接在一起,在缺乏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地行篇》中所附带的精准空间感知能力,就是必不可少的。  

若是没有这项能力辅助,两条对向挖掘的隧洞大概率不会完美对接,而是会完美错过。  

同样,若是没有这项能力辅助,这条隧洞是否能够始终向西,一直通向皓州,而不是在赤乌山中“晕头转向”,最后甚至不知道到底走向何方,也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件事。  

——让一个人闭着眼睛朝一个方向直线行走,不出几里地,都会歪歪扭扭,甚至在原地兜圈。可想而知,常人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方向感是多么不可靠的一件事。  

第二个问题是分段作业本身带来的。  

因为从每个断点插入工作面本身,也需要挖掘隧洞。  

若是主体隧洞在山体深处,那这额外挖掘的工作量就会增大。  

反之,若主体隧洞走向能够充分利用既有的山川地势,在经过这段区域时恰好路线外移,或者干脆就是一段峡谷。  

那额外挖掘的工作量就会很小,甚至没有,还能增加出土弃土的效率。  

要想减少整体挖掘的工作量,又要尽可能增加更多可同时作业的挖掘面,使这两者兼顾,就使得一条长隧洞必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蜿蜒曲折的线路。  

这就涉及到整体线路设计,而不是埋着头一根筋朝某个方向挖就了事,在没有《地行篇》附带的精准空间感知能力的情况下。  

要想做成这一切,更是无法想象之事。  

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内核支撑,陈展的念头很容易就游移不定。  

当他看见这个新挖掘的隧洞,很多乱七八糟的念头便在心头呈现。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主动放任的结果。  

因为对未来的茫然甚至是恐惧,让他情愿大脑被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塞满。  

就在陈展主动沉浸在这飘忽又迷茫的奇特心境之时,忽觉身侧有异。  

扭头看去,见“苏瑞良”已经站在了他的身旁。  

“这…就结束了吗?”陈展问。  

“嗯,结束了。”“苏瑞良”轻轻点头。  

陈展向战场扫了一眼,只见到倒了一地的尸体。  

“怎…怎么都死了,就…就没一个投降的吗?”  

这个发现,让陈展下意识感到某些不舒服,若是换个时候,这念头他也就主动按下去了。  

可此刻,他却毫无顾忌的问了出来,就连心中那点隐约的不舒服,都没有刻意掩饰,通过问话的语气传递了出去。  

“苏瑞良”似乎读懂了他微妙的心思,宽慰道:  

“据我观察,有心投降的人并不少。  

可他们人数实在太少,我们的人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