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2010,国士无双 > 第206章 什么叫技术

第206章 什么叫技术(3/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点很明显,它的结构相对简单,功率消耗更小,并且理论上它不存在镜像信号的干扰,因为该结构直接将模拟基带信号变频到射频信号,不存在中间级的中频信号…”  

“但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是的。”  

终于有个和自己能达到技术交流的人,路遥心里还有着几分小激动,直接说道:  

“最应该关注的一点,因为是一次变频,所以上变频器的输入本振信号与输出的射频信号频率过于接近,那么已调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器放大后,这种强信号会反过来作用于本振信号产生电路,对本振信号产生干扰,牵引本振频率。但,我觉得它的优点大于缺点,毕竟它是最目前最广泛引用的发射机架构,请看图…  

我们不难发现,就如同我说的,发射机的结构越简单,代表着它的适用性越广泛,而广泛,便代表着非不可替代性。北斗导航的目标是部署全球,我们当然可以用超外差发射机架构用于卫星导航终端发射前端芯片设计。  

首先,它的调制变频功能分两次完成,第一次调制是在频率不高的中频上进行,所以正交通道有较好的匹配度,失配影响大大降低。  

其次,因为是二次变频,输出的射频信号相比于本振信号,两者的频率有较大的差别,所以不存在直接上变频架构的问题,就是会产生本振牵引,这样本振端口与pa有较高的隔离度。  

然而,超外差发射机同样存在缺陷,该发射机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因为它的调制变频功能分两次完成。其次,第二次变频后的射频信号含有镜频分量,要滤除这一信号,需要接片外高q值的滤波器,导致集成度不高,同时成本大大提高,电路面积也随之增大,所以一般不采用超外差发射机架构用于卫星导航终端发射前端芯片设计。  

所以,这就是我选择直接上变频发射机的理由。”  

外人听不懂。  

可其他几个懂技术的人在听到了路遥的解释后,纷纷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最后,由那个刚才发问的中年人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嗯,我认可你的思路设计。”  

“好的。”  

路遥并没有说什么感谢之类的。  

根本不需要。  

我自己设计的东西,凭什么要对别人的认可而感谢?  

那不是研究员的风格。  

“那么接下来说一下我目前得到的前端芯片各种指标。这些指标有一部分,是由我们学校的研究生白瑶交给研究生导师孙立强教授进行高算所得出的前仿数据…”  

他是故意提的。  

原因也很简单。  

学姐和那位孙教授既然帮忙了,那么就理所应当得到回报。  

最次,也是在自己完成了芯片设计发表的论文上,得到一个带着名字的“注脚”。  

当然了,这是玩笑。  

就凭这份高算仿真数据,就少不得在论文中单独列出一段来感谢这两位的贡献。  

而接下来的时间,对于其他不懂技术的人,就已经彻彻底底的变成了一种枯燥的久坐。  

就像是路遥说的那样,这次“作报告”,他有5个大章,15个小章思路要说,或者说…求助。  

因为从进入到理论讲解开始,发射前端芯片系统设计里,包括发射机架构,理论上能做到的芯片性能指标,系统模块分解方法。以及,高低通滤波器的性能指标,结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闭环vga,负载可变vga、基于跨导可变vga…等等等等。  

路遥不清楚这些人的来路,但任何能帮自己完成模型成功后续工作的人,他都是欢迎的。  

所以,他要给这些人讲解的非常清楚,让他们明白,这到底是怎样一款射频芯片。  

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不用当一个苦哈哈的项目研究员,从一开始,就在这个项目里占据主导地位。  

于是,时间变得漫长了起来。  

5点多。  

6点多。  

7点多。  

一瓶水。  

两瓶水。  

三瓶水。  

整整3个多小时的时间,在郑小凡那快要翻白眼的“师父别念了”中,路遥把所有自己目前的工作进度全部说完。  

喝光了最后一口水后,他点点头:  

“以上,就是对于这款射频芯片设计的全部工作进度,谢谢大家。”  

郑小凡神色一喜。  

终于结束了?  

他下意识的环顾四周。  

却没看到想象中所有人都露出了“终于结束了”的松一口气。  

反倒是看到这些各个研究所的大佬们,纷纷皱起了眉头。  

这…什么情况?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