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 > 第0607章 封赏大典(下)

第0607章 封赏大典(下)(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占人所居的日南郡,虽说是大周的疆域,但占人在日南郡却有一定的自治权。  

占人名义上归鱼禾统属,可实际上更像是藩属。  

既然是藩属,那自然得用对待藩属的那一套规矩对付他们。  

谢禄既是鱼禾的臣子,也是藩属的家眷。  

那对于谢禄的封赏,鱼禾自然要好好斟酌一二。  

鱼禾要厚赏谢禄,以彰其功,但又不能让占人从中得到便宜,借此壮大。  

所以这里面的分寸,鱼禾还得好好拿捏一番。  

马况宣完了封赏杨音的旨意,杨音缓缓出列,跪伏在陛下,郑重的道:“臣杨音蒙陛下赏识,委以重任,臣倍感莫名,但臣入陛下麾下不过数载,陛下封臣太子太师,臣实在是无颜领受。  

臣跟随陛下数载,所献功劳不过寸许,亦无颜为儿孙谋福。  

恳请陛下收回太子太师一职,收回荫臣二子之意。”  

冯英、冯异、杨音等人都是聪明人。  

鱼禾和马援演了一场戏,他们也摸清楚了此次鱼禾封赏的套路。  

那就是每个人只能领一个正职,一个爵衔,以及一众田产、钱财、服饰、仪仗等赏赐,其他的不能拿。  

既然摸清楚了其中的套路,那么什么该拿,什么该推辞,杨音等人心里也就有数了。  

所以不用鱼禾派人提前知会,他们也知道该推掉什么职位和什么封赏。  

鱼禾听完了杨音的话,长叹了一声,埋怨道:“你们啊,一个两个都是这般,你们这是要陷朕于不义啊!”  

顿了一下,鱼禾又喋喋不休的道:“今日大殿上所发生的一切要是传扬出去,天下人还以为朕是一个刻薄的皇帝!”  

以冯英、马援为首,群臣齐齐躬身。  

“臣等不敢!今日大殿内所发生的一切,皆是臣等的真实心意!”  

鱼禾又叹了一口气,看着杨音,摆了摆手道:“罢了,就逐了你的心意!”  

杨音赶忙施礼,“多谢陛下厚爱!”  

杨音起身退到了一边。  

马况从内侍宦官手里又拿过了一道旨意开始宣读。  

“诏曰…封阴氏识为荆国公,食邑五千户,特此九旒冠,赐公服、赐公仪、赐府、赐六百卫、赐钱百万、赐田百顷、赐仆一千五百人。  

改任阴氏识为籍部尚书,食九千石。  

加封阴氏识为车骑大将军,食万石。  

加赐千顷马庄一座,仆千人。  

荫其三子入仕!”  

鱼禾为虎台下设立三部,分别是武部、籍部和军部。  

武部统管军备,籍部统管兵籍,军部统管兵马。  

校,以及校一下的军官,由三部共同审核。  

校以上的军官,由鱼禾亲自审。  

其中武部和籍部,各设一位尚书,统管两部。  

军部则设立三大将军,统管军部。  

而三大将军,又各有各的职责。  

鱼禾对阴识的封赏,其优厚程度,远在马援和冯异之上。  

但群臣们却对此并无异议。  

论功劳的话,阴识的功劳确实不如马援和冯异。  

但是论资历,阴识的资历远在马援和冯异之上。  

此外,阴识不仅是鱼禾麾下的大将军,还是大周外戚。  

所以鱼禾封赏阴识的时候,不仅要对他论功行赏,还要将他外戚的那一份封赏也算进去。  

不然的话,阴丽华的皇后岂不是白当了?  

阴识出列,推了三千户食邑、推了三百侍卫、推了五百仆人、推了车骑大将军、推了马庄、推了荫子。  

但鱼禾最终还是荫补了阴识一子出仕。  

虽说鱼禾不喜欢让臣子的儿孙通过荫补的方式出仕,但他还是在阴识身上破了一个例。  

阴识再怎么说也是外戚,外戚不要面子的啊?  

阴识受封以后,随后封赏的是马况。  

马况自己念封赏自己的旨意,也别有一番风味。  

马况被封为文思公,任礼部尚书,待遇跟杨音差不多。  

马况之后受封的便是刘俊。  

虽说刘俊没啥耀眼的战绩,但他跟随鱼禾的时间最长,大大小小的战事也打了百十场,且从无败绩。  

刘俊的能耐或许比不上吴汉、寇恂、贾复、岑彭等人。  

但刘俊跟着鱼禾的时间长,功劳一点一滴的积累下来,远比吴汉等人要高。  

吴汉等人在鱼禾麾下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资历浅、功劳也浅。  

“诏曰…封刘氏俊犍为侯,食千户,赐侯服、侯仪…  

任刘俊为卫将军,食九千石…”  

卫将军,就是统管长安城守卫军的。  

也就是掌管长安城四门的兵马,以及长安城内巡视的兵马,不归虎台管,也不归兵部管。  

跟宫城的守卫军一样,直属鱼禾。  

前汉、前新的时候,卫将军的权柄远比这大的多。  

鱼禾将其做一些分割。  

刘俊出列,推辞了鱼禾的一系列虚赏以后,受了犍为侯和卫将军一职。  

随后受赏的是耿况。  

耿况到鱼禾麾下以后,其实没多少功劳,他纯粹是沾了儿子和一众属下的光。  

光凭他带着耿弇、寇恂、吴汉、景丹等一众猛士来投靠的功劳,足以让鱼禾高看他一眼。  

“诏曰…任耿氏况为御史部尚书,食九千石,赐公服…  

赐耿氏况为文庄公…”  

在对耿况的封赏中,并没有提到荫补其子嗣。  

因为其子嗣如今已经全部出仕,分别在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