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 第273章 破山中贼,湖中汹涌

第273章 破山中贼,湖中汹涌(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夫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夫子说过,只有心中有仁者,才能真心的喜欢某人或者厌恶某人。  

你继续说道:“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乱;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但是儒家所言志士,非救苍生于水火,舍生忘死,而是有志成为仁者,非立志改造乾坤,乃是立志成为一个仁者,有仁德,有节操之人。”  

诸葛间闻此,初句开题,确有惊艳之感,然承题之处,倒是略显平常。  

谢人凤眼中闪过一丝轻蔑,心中暗道,此等言论,不过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  

儒家讲究教化,非苛求世人皆具夫人之学识,若天下人皆能如夫子般德行高尚,儒家又怎会存在?教化之道,在于引导世人向善,逐步提升道德境界,而非苛求完美。  

袁夫人面色稍霁,虽觉此言平平,但总算未失颜面。  

赵夫人则神色未动,显然这几句话尚不足以让在座众人满意。  

谢鸿眼中的光芒再次黯淡下去。  

在座外族的客人也是有些失望。  

平庸之语罢了。  

司马亭却脸色期待,不相信这就是这位观弟全部体悟。  

你眼中多了几分疑惑,语气更是加重了些道: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或者,修身于自己,扫天下不成,独善者足扫一屋,也无愧于仁人。”  

“然则,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呢?”  

你话锋一转,提出了这个关键问题。如何成为仁人?  

谢原坐在椅子上,似乎带入其中跟着你思索。  

儒家的追求不就是如此,教导他人成为仁人。  

到如今,谁也没有给出答案。  

诸葛间想到书院之中,心中一声叹气,书院四位先生的解答便是儒家的学派文脉之争,尤其是背道而驰的三,四先生的之争。  

这场学问之争,导致大齐的书院有了缝隙,大先生负气离开了大齐去了大隋成了国师。  

二先生之后缠绵于病榻。  

而老师却自囚于书院的方寸之地,已足足二十载春秋。  

四先从书院的清幽中走出,踏入了繁华的朝堂,成了如今权势滔天的苏相。  

诸葛间沉浸在这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时,一道潮气蓬勃的声音,如同晨钟暮鼓,猛然间打断了他的沉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世间万事万物的运动,皆源于一个‘心’字。”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心即理也,此心没有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分一毫。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知之,而遏之。”  

“人的心思常常飘忽不定,有七情六欲,如同狡猾贼寇一般藏在心海深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少年身姿挺拔,凯凯而谈,一字一句说的铿锵有力。  

渐渐正厅内安静了下来。  

谢琦月平日里最是厌烦那些书上空洞无物的大道理,总觉得它们之乎者也,枯燥乏味。  

然而此刻,她却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着少年的话语,只觉一股莫名的气质自他身上散发而出,竟与书院中那些有真才实学先生们有几分相似。  

司马亭低头沉思,重复刚刚谢观之话,“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言罢,少年微微欠身,行了一礼道:“这便是我对仁人志士的一点浅薄体悟。”  

诸葛间整个人还是愣住的表情。  

正厅之中也没有任何声音,连系在大柱子上的卧着的黑驴,都竖起一双招风驴耳。  

陆华第一次认真打量堂下少年,心中若有所思。  

谢玉回想着刚刚兄长所说,心中虽有所触动,却仍觉未有明之处悟,似乎还有诸多不解。  

谢人凤,他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笑意,什么‘心即是理’,我从未听人提及过这等怪论,怕是这谢观一知半解,随便胡诌出来。  

他却是没有注意!  

一直未发一言的父亲谢鸿,眼神迸发出别样的神彩。  

他嘴上喃喃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赵夫人虽是不解其意,可是看场中诸葛间的神色,便知恐怕谢观解的极好。  

袁夫人自然是极其高兴,却见老太君脸色越发的铁青,便没有表现出来。  

足足过了数息。  

诸葛间终于回过神来,目光灼灼看向于你,越看越是满意。  

少年从进入正厅到如今的回答,都是得体有礼,如同谦谦君子。  

“你比我想象之中,还要出彩许多。”  

他心中其实还有一句话未曾说出口,若是老师仍是昔日那位以“天下为棋盘,众生为棋子”的三先生,他定要将这位少年举荐给老师,作为门下高足。  

老师收弟子从不是看资质,少年此时还未踏入修炼已经错过最佳的修行时期,老师看重的是心性品格和才能。  

可是,如今老师的状态,却让他心生犹豫,恐怕此举并不合适。  

于是,诸葛间暗自决定,今晚定要前往书院,将少年今日所言,一字不差地转述给老师。  

以老师的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