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要做皇帝 > 第五百四十二节 酷吏(2)

第五百四十二节 酷吏(2)(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三年秋,刘邦与项羽开始了‘看看谁先进入关中’的竞赛。

而许氏所在温城县,刚刚好就在汉军的进军路线上。

领着周勃、萧何、曹参这样的bug阵容的刘邦,一路上。虽偶有所挫。譬如在雒阳东吃了秦军的大亏,但总体上,进展顺利,至少比项羽快多了。

至于许家,除了纳城投降外,还有什么选择?

当然,因为许家投降的快。所以汉初分封的时候。还是捞了点好处的。

高皇帝亲封许负为鸣雌亭候。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时,也曾封许负的丈夫斐钺为商洛候。

都是仅次于列侯之下的关内侯。

在这汉家,也属于顶级的地方豪强了。

坊间传闻,许负曾有恩故太皇太后薄氏,故此,太宗恩封其丈夫。

坊间还有传闻,许负曾有恩当朝宰相周亚夫,据说。当年周亚夫穷困潦倒的时候,是许负拉了他一把。

坊间更有传闻。当初,今上潜邸之时,许负曾为袁盎所邀,至长安,见今上,大惊,曰:此子乃有人主之气。

种种传说,种种流言,种种事情,交杂在一起,让许负隐隐成为了汉室天下神棍界的第一人。

无数公卿贵族,都以能被许负相面批语为荣,为此不惜重金。

若非民间还有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行踪缥缈,更加神秘莫测的司马季主,这许负就可以成为算命界的女王了。

而这宣曲任氏,有个女儿,嫁给了许负与斐钺的次子斐文。

除此之外,斐钺的长子之女,嫁给了河内豪族郭氏,郭氏有个女儿,就是现在任家的主母。

这些关系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

即使郅都,也不敢下手。

因为,万一传闻要是真的,那就要得罪丞相,得罪太仆,甚至于得罪天子了。

在没有天子的命令的情况下,郅都担不起这个责任。

但王温舒就不同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别人是担心,动了任家,惹出了许负,许负又牵连出袁盎、周亚夫这样的巨头,而且,许负身上的神秘光环,也是她的护身符。

毕竟,国人迷信,对于神神叨叨的事情,哪怕是自己不信,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万一要是真的,岂非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但王温舒怕蛋!

他当游侠的时候,挖过人家祖坟,在荒野里用锤头杀过人,更将其尸首丢在林子里给野狗咬。

假如真有鬼神,他王某人早就死了!

至于周亚夫、袁盎?

旁人畏惧,出身绣衣卫的王温舒却是一点畏惧也没有。

作为天子鹰犬,王温舒眼睛里除了天子外,余者皆不放在眼里。

更别说,要是真能牵扯进袁盎、周亚夫,不说把这两个巨头拉下马来,单单就是借着这个事情,掀起舆论风暴,对王温舒来说,都是大有裨益。

到时候,天子眼中,自己是孤臣、忠臣。

舆论眼里,他是不畏强暴,不惧强权,为民做主,伸张正义的君子。

只要想想这样的未来,王温舒心里,就舒坦无比!

所以,他今天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

一切都是为了向上爬,一切都是为了升官发财。

而想要向上爬,想要升官发财,就必须要做出成绩,让大家都注意到自己。

还有什么比坚定不移的执行陛下的甲子诏谕,铲除贪官污吏,不畏强权,甘冒奇险,更能抓眼球的?

至于死的那个官员?

谁会关心一个死人的想法?

就算要怪罪,恐怕也没人能指责一位忠于天子,坚决执行天子意志的忠臣!

只是……

王温舒的目光投向远处的南方。

“比起我来,张汤的,就真是高了不知道多少了!”

“他现在应该已经到了宛城了吧……”

…………………………………………

如王温舒所想,张汤此刻,已经在宛城城外。

作为新任郡守。

张汤的上任队伍有些庞大。

除了天子赐给他的四百名羽林卫将士外,张汤的姻亲田氏,还为张汤准备了三十多位在去年考举时被刷下来的士子。这些人虽然被刷下来了,但业务水平都还可以,做个书吏或者刀笔吏是绰绰有余了。

除此之外,还有着十多位自愿跟随张汤前来南阳开疆拓土的法家士子。

这些人将成为未来张汤在南阳郡大展拳脚的心腹。

少府那边也派了一百余位技术工匠随行。

这些人将负责在南阳郡建立起基础的水利灌溉设施和水车系统,同时为下一步的少府工坊迁移做准备。

看着南阳郡的郡城。高大的城墙。张汤也是意气风发。

二十余岁,就身居郡守,两千石封疆大吏。

任谁都难保翘尾巴。

但张汤在新丰县做过一年多县令,知道,作为亲民官,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个。

第一个。找出治下的豪强大族。

第二个。甄别出这些豪强大族,那些是可以合作的,那些是必须铲除的。

能合作的,要拉拢,要给好处,让对方愿意为你卖命。

不能合作的,直接全杀了,土地财富统统没收!

这样。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的抵达基层任何一个角落,让百姓都清楚。你这个当官的,要做到是什么事情,有什么计划,然后才能充分调动起所有的人力物力,全境上下,万众一心,朝着一个地方使劲。

这套执政思路,也是法家在汉室实践了几十年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铁腕。

随手翻了翻一路上与宁成讨论的历年南阳郡地方上报朝廷的奏疏,张汤眼中闪过一丝杀意。

宁成是南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