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港岛BOSS之路 > 第九百一十八章 歼十一作战半径:未知

第九百一十八章 歼十一作战半径:未知(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这个世界,瓦娘虽被二毛直接拿去自用没有来到内地,但是该有的资料却一点都不少,甚至还有很多在黑海造船厂干过很多年现已退休的毛子来到内地手把手的教。  

陈意觉得这种模式要比光得到一个壳拿来改造好的多。  

前世是没有资料只有壳,由于长期废置,内部乱七八糟的犹如棚户区,啤酒瓶、罐头盒扔的到处都是,看着就是一个非常非常破的空壳子。  

更加艹蛋的是,内部各种高压线路和很多钢瓶年久失修并且还遭受过认为破坏,想要把这个壳给改造成一艘完整的航母,那就得让设计人员亲自深入内部去进行一遍摸底测量,得到一份具体的数据。  

真要有资料的话这些工作都不用去做,为了进行改装,前后五年时间内有十五位年轻的设计师牺牲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现在有了资料,又有那么多毛子老师傅来言传身教,那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而国产航母第一批同时开建的并不是一艘,而是两艘。  

辽东号是瓦娘的高仿山寨版,以前一直呆在瓦娘隔壁那么多年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陈意肯定是不会落下的,眼前的这艘三东号就是乌里扬诺夫斯克的高仿山寨版。  

第一批航母尽量按着维克多给的资料来,之后的就可以进行大胆改进了。  

航母这不像其他的工业品那样可以使劲的造,就连战斗机都可以小批量的建造快速发现问题之后再解决问题。  

但是航母这种大家伙就只能造完一艘之后到水里游一段时间才能确定各种问题,所以一艘航母从下水到服役的周期非常的长,而下一艘的建造都是根据上一艘所反馈出来的各种问题再改进的。  

再加上船舶建造一般都是在沿海地区,船坞数量又限制了建造数量,所以拖的时间就更长了。  

现在一艘航母建造周期差不多是五到八年。  

但是现在内地开启了陆地生产线之后就可以将这个时间压缩到一到三年,并且其他类型的战舰同样也可以在陆地上开生产线建造,就是因为有了这条十五米宽轨干线。  

现在蓝星所有工业国对于轨道的选择都可以追溯到那个罗马战车的车轮距离——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四英尺八的二分之一次方英寸。  

国际铁路协会在1937年制定了1435的标准轨,彻底的将两匹马的屁股定为了蓝星轨道的标准。  

但是,这个标准可能适用于以前的生产力,而现在生产力翻了不知道多少倍之后,这个标准就不怎么适用了。  

但大家还是得用这个标准,譬如说卫星、火箭、航天飞机设计规格也要屈从于两匹马的屁股宽度,想要重新开一个标准的话成本是个巨大的数字。  

所以不是大家不想改,而是改变太难太难了。。。  

轨道更宽的话,就可以让车厢更高更宽,运行的更加稳定,同时也会更费油。  

而一段轨道要是换了,那么那这一整条都得换,在上面跑的车辆也得重新进行设计,于是车辆生产线也得换,同时轨道旁边很多建筑都得拆,配套的设备也得换新的,还有相应的建设隧道成本和架桥的成本也会成倍增加。  

基本上把轨道重新换一遍所花的钱可能要比以前建造花的钱还要多,而且不是多一点两点。  

现在内地的铁路一共十万公里,其中高铁2.4万公里,这全部换一遍的花费想想都让人蛋疼。  

现在地表的铁路陈意不再做他想,但不是还有地下空间吗?  

于是在地下空间新的标准就重新开始了,并不会影响到地表铁路的运营。  

轨道越宽,车厢的宽度和高度也就可以设计的越大,稳定性也越好,但这也是有极限的,十五米宽的轨道差不多已经到了陈意所能设计的极限,不过超过二十米宽的车厢也够用了。  

运送三东号的板车是经过特殊设计的,由四个火车头拉动,这么设计的话速度可能会慢点,大概每小时三十公里的样子。  

但只需要十三天的时间就能将三东号从西疆运到槟城港下水,只要第一次试运营成功没有出现问题,就能在内陆开设更多的地下船坞进行船舶制造了,产能将几何倍的上升。  

陈意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下饺子。  

陈意和现场的三东号设计师们讨论了一些问题之后便离开了建造船坞,他骑上他的小电驴进入了一条宽阔的隧道中。  

行进了大概两公里左右他便下了车走到了隧道旁边的一扇电子门前,只见电子门上方挂着“空气动力发展与研究中心”的牌子。  

陈意拿出一张卡刷了一下,然后一道肉眼不可见的射线将他全身上下都扫了一个遍,确认了他的身份,哐当一声电子门直接升起露出一条走廊出来,陈意直接进入了走廊。  

不多时他便出现在了一个工作大厅,大概一百多位科研人员正紧张调节自己眼前屏幕上的数据。  

大厅的一侧墙壁上挂着一个大屏幕,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风洞的现场画面。  

陈意现在所处的这片区域是川蜀的风洞实验基地搬迁到西疆之后新建的一片风洞群,是蓝星最大的风洞实验室。  

自从西建联成立以来,川蜀地区的地质勘查就一直都没有停过,期间发现了一些端倪之后大批本来位于川蜀的重要物理或军工科研单位就开始搬家了,同时川蜀地段的地下工程的路线规划以及建设指标也是最高最苛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