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竞技 > 我若修仙法力齐天 > 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 复刻成功之路

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 复刻成功之路(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我是鸿胪寺的,不能打仗!”  

快船上,金春秋将新罗、百济、句骊三国的事情齐齐吐出。  

这就是大唐边界外的三个小国你打我闹,折腾得不亦乐乎。  

若要寻一个放大的版本,这有点类似魏、蜀、吴三国相互打打杀杀。  

但与魏、蜀、吴三国的情况不同,当时的魏、蜀、吴三国势力强大,将周围的异族镇压到不敢动弹。  

对那时的三个大国而言,一般的将领丢去守卫边疆了,有特殊才干将领的才有资格打打内战。  

而对新罗、百济、句骊这三个国度而言,这是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互殴上。  

但凡有国度在边疆牵引外力,另外的国度就受不住。  

“但是百济、句骊国出了很多人才,我们新罗国真是扛不住呀”金春秋丧气道。。  

“国度生生灭灭很正常”李鸿儒摇头道:“我们那儿朝代也是一茬茬的换。”  

“但是…但是…唉!”  

新罗国当下面临的战争和此前不同。  

此前的新罗国面对蛮夷的侵袭,李鸿儒有出手的理由。  

但在眼下是百济国正常的攻伐,又有句骊国暗中的支持,这一切并没有蛮夷插入。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儒确实不方便插手。  

金春秋唉声叹气数次,他眼中失望之色浓郁。  

李鸿儒都是如此说,即便他入了大唐朝廷,这种说辞会并无区别。  

大唐朝廷不干涉臣服的藩国内政。  

而新罗投靠大唐朝廷,百济和句骊也有模有样的学习,对大唐朝廷有投诚臣服,想让大唐朝廷出手,这其中的难度无异于需要偏心,甚至于违背往昔的承诺。  

听着李鸿儒的‘告辞’声音,这让金春秋不免有些小绝望。  

“王大人此行是回归朝廷吗?”金春秋追问道。  

“我不回朝廷,我要去泰山玩!”  

李鸿儒摆摆手,直接婉拒了金春秋拜托帮忙的可能。  

救人归救人,  

但他不是跑腿传信的。  

再说了,他事情多得很,  

哪有时间管三个藩国打生打死,  

新皇定然也懒得理睬。  

大伙儿萍水相逢,  

只是一面之缘,看到后能拔刀相助已经不错了,  

没可能让他耗费时间和精力。  

李鸿儒摆摆手,他身体飘然而起。  

“泰山,我有泰山的重要消息呀!”  

飞到半空中时,  

李鸿儒只听下方的金春秋大叫。  

这让他身体一飘,随即有了重新踏足快船。  

“什么消息?天材地宝?神兵利器?”李鸿儒好奇道。  

“是泰山…泰山…您别急,我肯定听过这个地名,还有一桩重事涉及泰山,那事情肯定对您很有利!”  

金春秋抓着头发,  

浮过一些隐隐约约不曾验证的消息。  

大唐的‘泰山’,  

按新罗、百济、句骊土语发声是另外的词汇,  

这让金春秋努力回想,  

思绪回到了数年前。  

“那还是七年前!”  

金春秋看着李鸿儒,说出了一桩新罗王室往昔所涉及的秘密。  

新罗王室接引妖力,  

这其中按妖力的上佳层次区分圣骨、真骨、六头品、五头品、四头品的等级。  

帝王无疑是具备圣骨。  

真德女王所具备的就是圣骨。  

这是新罗王室的权利与力量底气,  

也被新罗王室有代代的继承。  

“但在我这一代,没了!”  

金春秋摊手。  

他身体的骨刺并非呈现金色,而是白色。  

谷塧
“你没了圣骨和泰山有什么关系?”李鸿儒奇道。  

“有关系”金春秋低声道:“先王说接引圣骨入体,其中的力量源于东土否极大山,  

但到了这一代,  

我们继承的源泉被人截断了!”  

“否极大山,否极泰来,原来你们那边是这么称呼的,你继续说?”  

“先王为了此事查了一年,她最终发现是此事和句骊国主有关系,为此她还承受了苏文王一掌,导致身体亏空。”  

“嗯!”  

“苏文王将我们圣骨力量截断,您或许觉得没什么,但先王刺探消息时听到苏文王发出的宏愿。”  

“哦!”  

“苏文王似乎发觉了利用那种力量的正确方式,但凡接引的妖力足以支撑身体,他似乎能引动那种力量灌输身体让人修为冲击向上,  

他宏愿让句骊王庭良将倍出,  

从此主宰东土!”  

“这不叫宏愿,这叫妄念!”  

“王大人,我听闻句骊国如今已经有三位八品实力的大将了,苏文王在他们身上费了不少心思,似乎还能引领他们踏入九品!”  

“哦!”  

李鸿儒实力超群,并不将什么八品,什么新晋升的九品放在眼中。  

他对付军团群体很难,但对付个体时无疑会很轻松。  

渊盖苏文引领大将踏入元神八品不足为奇,毕竟他还将自己老师推入了元神八品。  

这个国度面积和人口有限,怎么都蹦跶不起来,更无须说主宰东土。  

但他听到金春秋接下来的话,心中不免多了几分思索。  

“那三人只是前期寻求经验的试验品,这样的人在句骊国和百济国有六十余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