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一样的星空(4/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四字说了出来,冷笑说道:“本宫便是老虎,她也只得站在我这边,不然如果老三真的上位,到时范闲要报叶轻眉地仇……谁来帮她挡?”
她缓缓闭上双眼,说道:“我与她暂时搁置到底是承乾还是老二的问题……因为她知道,如果事成,她是争不过我的,只求一个活路罢了。”
“江南那边?”
“不用再管了。”长公主叹了一口气,“我那女婿。下江南之前便做好了准备,江南的那些土人,哪里能是他的对手。”
她摇了摇头,出了会儿神后幽幽说道:“如今想起来,当初还真是犯了大错,如果没有牛栏街地事情,我与范闲之间,何至于会闹成这样……如果他站在我的身边。这个天下还有谁能对抗我们?”
不等那名太监回话,她又自嘲地笑了起来:“真是异想天开,如果我与范闲没有这种深仇不可解,我那位皇帝哥哥又怎么敢如此重用他?”
那名太监在一旁听着,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从一开始我就错了。”长公主美丽的脸上闪过一丝冷漠与决然,“范闲再厉害,也要被宫中的线提着他的四肢,我何需要去理这个傀儡。我要理的,本来就应该是那个提着线的人。”
离广信宫不远的含光殿里,皇太后正半眯着眼发困,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精神早已不如当年。心中地杀伐决断也不如当年。
“停了停了。”老妇人厌恶地止住了宫中那位说书的宫女,看了一眼那宫女手上拿着的书,半晌没有言语。
“尽是些荒唐言语,也不知道市井间怎么有这么多人爱看。”身旁一位老嬷嬷讨好说着。
太后摇摇头。半晌之后轻声说道:“小孩子嘛……有些不服气总是正常的。”
老嬷嬷不敢再说什么。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很复杂的情绪,其实皇后让自己看石头记的意思,她何尝不知道,虽然她心里对于范闲的怨怼之意确实十分愤怒,但却更愤怒于皇后的所作所为。
范闲那位母亲再有千般不是,可范闲毕竟是皇族地子孙,这是老太后最看重的一点。
“晨儿走了多久了?”老太后忽然想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外孙女,问着身旁的人。
“郡主如今应该已经在杭州了。”
“嗯……江南我也是去过的。那地方景致不错,就是那些女人太放肆。”太后皱了皱眉头,吩咐道:“范家就算准备地再用心,终是不及宫里的东西,你让人去准备些物事送到江南去。”
老妇人想了想,又说道:“去信问问晨丫头,在西湖边住的惯不惯,如果不喜欢。让她搬到山上的行宫去。”
老嬷嬷赶紧应了声。
御书房内。刚刚结束御前会议地庆国皇帝陛下疲惫地揉揉眉心,喝了一口暖和的参茶。看着窗外似乎永远没什么变化的景致,有些厌恶地皱了皱眉头。
“洪竹啊……”皇帝下意识喊道,喊出口来,才想起洪竹已经被自己调到东宫半年了,不由自嘲地笑了笑。
“皇上,有什么吩咐?”身旁的太监头子恭谨问道。
皇帝摇摇头,轻轻咳嗽了几声,回声在御书房里回荡着,他不由怔了怔,心想自己或许真是老了,听着咳嗽的回声,竟然发觉自己是如此的孤独。
“去小楼看看。”
他一拂龙袍,挺直胸膛往门外走去,身后的太监赶紧跟上,只来及听到皇帝陛下隐隐的一声叹息:“什么时候有空,再去澹州看看?”
这一年地庆国,与往常的年份并没有两样,宫里依然在寂寞着、肮脏着,宫外依然在热闹着,朝廷里依然在争执着,六部依然在打架,监察院依然在沉默且狰狞,陈老院长依然在陈园里欣赏歌舞,范尚书依然在户部里忙碌。
民间的百姓在挣扎着存活,在存活之余寻着些快乐的事情以安慰自己快要麻木的心神。
比如东家嫁了位姑娘,西家死了位老人,南方今年没有发大水,西边似乎又在打仗,小范大人没写诗了,那位北齐圣女究竟和范家的少奶奶对上面没有?
由京都一路往下,将将汇入大江之处的吉州。河堤两边正是一片热闹繁忙景象,修葺河堤的人们像蚂蚁一样辛苦地搬运着沙石,今年庆国运气不错,春汛比想像中要小了不少,而国库地充裕也给河运总督衙门带来了不少底气,虽然层层苛扣着,但终究还是发了不少工钱下去,所以民伕们干活地动力也强了不少。
杨万里满脸黝黑。穿着一身粗布衣裳,眉头深锁站在竹棚之中,如今的局势虽然不错,但秋汛才是最恐怖地事情,而他身负门师重任,要监督着暗中运过来的银子走向,所以精神压力无比巨大。
而要抢修河堤,分水。这些事情他虽然不懂,却也是放下了身段,亲力执行着,连日的太阳暴晒,终于洗去了这位范氏门生身上最后一丝书生气。让他变成了一位真正的官员。
河堤上,远远行来数人,看模样应该是赴异地为官的官员。
那一行人隔着老远,便开始对着竹棚内呼喊了起来。
杨万里扯起下襟。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疑惑地望着那边,终于看清了来人是谁,不由惊喜着迎出棚外。
“季常兄?佳林兄?你们怎么来了?”杨万里感动地迎上前去,一把握住来人的双手。
来人正是范门四子当中的侯季常与成佳林,这二人春闱之后便一直放在外郡做事,由于有范闲地照应,加上他们自身也争气。所以提升的颇快,不过是一年多的时间,竟是完成了几级跳,迈过了七品的第一道大坎。
只是这二人任官的所在,离吉州之地甚
她缓缓闭上双眼,说道:“我与她暂时搁置到底是承乾还是老二的问题……因为她知道,如果事成,她是争不过我的,只求一个活路罢了。”
“江南那边?”
“不用再管了。”长公主叹了一口气,“我那女婿。下江南之前便做好了准备,江南的那些土人,哪里能是他的对手。”
她摇了摇头,出了会儿神后幽幽说道:“如今想起来,当初还真是犯了大错,如果没有牛栏街地事情,我与范闲之间,何至于会闹成这样……如果他站在我的身边。这个天下还有谁能对抗我们?”
不等那名太监回话,她又自嘲地笑了起来:“真是异想天开,如果我与范闲没有这种深仇不可解,我那位皇帝哥哥又怎么敢如此重用他?”
那名太监在一旁听着,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从一开始我就错了。”长公主美丽的脸上闪过一丝冷漠与决然,“范闲再厉害,也要被宫中的线提着他的四肢,我何需要去理这个傀儡。我要理的,本来就应该是那个提着线的人。”
离广信宫不远的含光殿里,皇太后正半眯着眼发困,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精神早已不如当年。心中地杀伐决断也不如当年。
“停了停了。”老妇人厌恶地止住了宫中那位说书的宫女,看了一眼那宫女手上拿着的书,半晌没有言语。
“尽是些荒唐言语,也不知道市井间怎么有这么多人爱看。”身旁一位老嬷嬷讨好说着。
太后摇摇头。半晌之后轻声说道:“小孩子嘛……有些不服气总是正常的。”
老嬷嬷不敢再说什么。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很复杂的情绪,其实皇后让自己看石头记的意思,她何尝不知道,虽然她心里对于范闲的怨怼之意确实十分愤怒,但却更愤怒于皇后的所作所为。
范闲那位母亲再有千般不是,可范闲毕竟是皇族地子孙,这是老太后最看重的一点。
“晨儿走了多久了?”老太后忽然想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外孙女,问着身旁的人。
“郡主如今应该已经在杭州了。”
“嗯……江南我也是去过的。那地方景致不错,就是那些女人太放肆。”太后皱了皱眉头,吩咐道:“范家就算准备地再用心,终是不及宫里的东西,你让人去准备些物事送到江南去。”
老妇人想了想,又说道:“去信问问晨丫头,在西湖边住的惯不惯,如果不喜欢。让她搬到山上的行宫去。”
老嬷嬷赶紧应了声。
御书房内。刚刚结束御前会议地庆国皇帝陛下疲惫地揉揉眉心,喝了一口暖和的参茶。看着窗外似乎永远没什么变化的景致,有些厌恶地皱了皱眉头。
“洪竹啊……”皇帝下意识喊道,喊出口来,才想起洪竹已经被自己调到东宫半年了,不由自嘲地笑了笑。
“皇上,有什么吩咐?”身旁的太监头子恭谨问道。
皇帝摇摇头,轻轻咳嗽了几声,回声在御书房里回荡着,他不由怔了怔,心想自己或许真是老了,听着咳嗽的回声,竟然发觉自己是如此的孤独。
“去小楼看看。”
他一拂龙袍,挺直胸膛往门外走去,身后的太监赶紧跟上,只来及听到皇帝陛下隐隐的一声叹息:“什么时候有空,再去澹州看看?”
这一年地庆国,与往常的年份并没有两样,宫里依然在寂寞着、肮脏着,宫外依然在热闹着,朝廷里依然在争执着,六部依然在打架,监察院依然在沉默且狰狞,陈老院长依然在陈园里欣赏歌舞,范尚书依然在户部里忙碌。
民间的百姓在挣扎着存活,在存活之余寻着些快乐的事情以安慰自己快要麻木的心神。
比如东家嫁了位姑娘,西家死了位老人,南方今年没有发大水,西边似乎又在打仗,小范大人没写诗了,那位北齐圣女究竟和范家的少奶奶对上面没有?
由京都一路往下,将将汇入大江之处的吉州。河堤两边正是一片热闹繁忙景象,修葺河堤的人们像蚂蚁一样辛苦地搬运着沙石,今年庆国运气不错,春汛比想像中要小了不少,而国库地充裕也给河运总督衙门带来了不少底气,虽然层层苛扣着,但终究还是发了不少工钱下去,所以民伕们干活地动力也强了不少。
杨万里满脸黝黑。穿着一身粗布衣裳,眉头深锁站在竹棚之中,如今的局势虽然不错,但秋汛才是最恐怖地事情,而他身负门师重任,要监督着暗中运过来的银子走向,所以精神压力无比巨大。
而要抢修河堤,分水。这些事情他虽然不懂,却也是放下了身段,亲力执行着,连日的太阳暴晒,终于洗去了这位范氏门生身上最后一丝书生气。让他变成了一位真正的官员。
河堤上,远远行来数人,看模样应该是赴异地为官的官员。
那一行人隔着老远,便开始对着竹棚内呼喊了起来。
杨万里扯起下襟。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疑惑地望着那边,终于看清了来人是谁,不由惊喜着迎出棚外。
“季常兄?佳林兄?你们怎么来了?”杨万里感动地迎上前去,一把握住来人的双手。
来人正是范门四子当中的侯季常与成佳林,这二人春闱之后便一直放在外郡做事,由于有范闲地照应,加上他们自身也争气。所以提升的颇快,不过是一年多的时间,竟是完成了几级跳,迈过了七品的第一道大坎。
只是这二人任官的所在,离吉州之地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