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燕公子 > 第一章 治水

第一章 治水(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大王饶命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姬康在泰山祭天之后,不愿再惊动齐地各处的官员百姓。  

没有再返回临淄,准备直接踏上了返回蓟都的路程。  

阁相鲁仲连,大将王石、薄望三人,奉姬康之命,留在了齐地。  

在临走之际,姬康对阁相鲁仲连、大将王石、薄望三人谆谆交代道:  

“寡人本欲在齐地多待些时日,但朝堂诸事繁多。寡人只能遵朝堂之意,返回蓟都。寡人在巡视期间,见齐地民心已开始安定下来,心中略感放心。”  

“但是,要想彻底让齐地民众对我燕国有归属感,与我燕国一体,还需些时日。我等燕国朝臣、官员、将士还需继续努力,万万不可松懈。”  

“寡人在巡视之时,已责令齐地官府,让各地豪强开始向辽地强制迁徙。这样以来,尔等在齐地可减少诸多的掣肘,也可顺利在齐地推行我燕国律制。”  

“鲁相、王将军、薄将军,寡人就把这齐地交给你三人了,齐地乃我燕国刚占据之地,事情很多。大事禀报朝堂处理,一般诸事你三人商议决之。”  

鲁仲连、王石、薄望三人看着姬康那期待的眼神,心中都是非常感动。  

一齐躬身道:“臣等必竭尽全力,不负我王所托。”  

看着眼前巍巍高耸的泰山,姬康沉思了片刻,对三人道:  

“传寡人之诏,此处的无盐邑,就改名为泰安吧!”  

阁相鲁仲连、大将王石、薄望三人听姬康这么一说,都在思索姬康的意思。  

在姬康身旁的阁相將渠,不待众人反应过来,就躬身对姬康道:  

“我王圣明,此名好啊!泰安、泰安!这个城名有“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之意,也可以寓我燕国,国泰民安之意。”  

“此名极好,今后这泰安之名,必与我王在泰山之巅所颂的登泰山此诗一样,而留传万世。我王高才,臣等不及。”  

听阁相將渠这么一说,年轻君王的脸上,满是笑容。  

苏代、鲁仲连等众臣,心中都大骂將渠老儿“无耻”。  

你把这些好听的话都说了,我等没词赞美王上了呀!  

众人一起躬身道:“臣等遵诏。”  

姬康最后看了下泰山,转身登上了舆车,率领着阁相苏代、將渠,昌国君乐间等众人,在宫卫军的陪同护卫下,开始返回蓟都。  

姬康等一行渡过济河,来到两河区域之时,已是八月初了。  

此时在大河与济河的两岸,已经成为繁忙的工地了。  

来到大河边后,姬康停留了下来,准备待上几日,巡视下大河堤坝的施工情况。  

姬康把阁相苏代、將渠等朝臣都留在了营地。  

自己身着便装,带着田光、韩非、鞠武等人,骑马来到了大河的一处施工场地。  

大河之水来到齐地,已为下游。  

这个时代,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植被茂密,到处都是森林,水土流失不是很严重。  

大河之水,水质清澈,泥沙很少。  

此时,大河正为夏汛之期。滔滔的河水,奔流而东,流向大海。  

众多的燕军将士,乃至两岸附近的民众与齐军俘虏,都在忙着装填麻袋,加固修筑河堤。  

一个年青的官员,被韩非带到了姬康的面前。  

“王上,这就是微臣向我王推荐的郑国。”  

韩非躬身对姬康禀报介绍道。  

“参拜我王。”郑国跪地朝姬康叩首行礼。  

“郑卿,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姬康看到郑国的到来,心中非常的高兴。  

前行几步,把郑国亲自扶了起来。  

仔细打量了郑国,见郑国一身布衣蓝袍,浓眉大眼,肌肤因长年在外,而呈青铜之色。但是目光清澈,毫无做伪。因初次见到姬康,看上去很是拘束。  

“郑卿,此大河河堤原来是何人所为?”  

“启禀王上,此大河堤坝乃管仲所为。齐国在管仲为相之时,用数年时间,在大河与济河两岸修筑了此堤坝,确保了齐国民众这两百年来,没有遭遇水患。”  

“管仲以此,著有管子度地篇,对于城池,河流山川的治理,都有详尽的说明。臣对于此,深为敬佩,也从中获益非浅。”  

“哦,管相此乃恩惠百姓之举,寡人与汝一样,也深为服之。”  

姬康说罢,用手指着面前的这条滔滔大河,对郑国又问道:  

“郑卿,这条大河好治理么?”  

郑国躬身对姬康道:  

“启禀我王,欲治理此河,臣认为可分为短治与长治两种情形。”  

“哦,郑卿。何为短治?又何为长治?”姬康继续问道。  

一听姬康问道自己的专业所长,郑国再也没有拘束,口中话语滔滔不绝。  

“王上,桓公曾问管仲:“愿闻水害。”管仲对曰:“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  

“桓公又问:“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及高乎?”管仲对曰:“可。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